據參考消息網近日報道,俄羅斯國防部可能放棄修復俄軍唯一現役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媒體獲悉,目前,這艘軍艦的維修和改造工作已經暫停。報道稱,海軍和聯合造船集團的代表近期將就“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命運作出決定。專家不排除該艦因技術和物理老化而被報廢拆解的可能。報道稱,“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從2017年起開始現代化改造,在此期間發生了幾起事故。
據悉,“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于1991年加入海軍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約6.7萬噸,最大航速30節。航母可搭載艦載機30余架,其中包括蘇-33和米格-29K艦載戰斗機約20架。此外,還有10余架直升機,包括卡-27反潛直升機和K-31預警直升機。2016年11月,俄軍首次在打擊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行動中啟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這是該航母入役以來首次參加實戰。但首次參戰的“庫茲涅佐夫”號表現并不是很好,出現了兩架艦載機墜毀的嚴重事故。
升級改造中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資料圖)
實際上,這些事故都是俄羅斯造船業困境的折射,包括訂單嚴重不足、資金短缺、技術嚴重落后,甚至船塢升級都無法實現,這些都導致“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維修十分困難。這也并不令人意外,因為國土緯度高,蘇聯實力最強的造船廠都設在黑海,也就是目前的烏克蘭境內。蘇聯解體后,人員、設備都留在了當地。這導致俄羅斯海軍雖然提出了“風暴”級新型航母的建造計劃,但從2005年提出至今仍沒有動靜。
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內部報告顯示:繼續維修成本可能超過新建一艘航母。“停止維修的決定完全正確”,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前司令阿瓦基揚茨海軍上將的斷言,為這場持續八年的維修鬧劇畫上句號,“即使修好,海軍也不再需要它了”。“庫茲涅佐夫”號的終結,標志著俄羅斯海軍戰略的根本性重構。阿瓦基揚茨的批評直指核心:航母是“昂貴且低效的海上武器”,未來屬于無人系統和機器人化載體。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資料圖)
盡管俄羅斯仍未放棄航母戰略,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俄羅斯能自己獨立造出航母的難度極大,這一夢想根本就無法實現!要建造現代化的新航母,不僅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支撐,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俄羅斯的航母建造配套體系早已不完整,不僅技術與人才大量流失,造船設施也老化陳舊。而且俄羅斯經濟長期面臨壓力,俄烏沖突又耗費了大量軍費,這導致俄羅斯海軍近些年的預算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據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由于建造進度滯后,美國海軍“肯尼迪”號航母的交付時間將從今年推遲至2027年。在明年5月起近一年時間里,美國海軍現役航母數量或縮減至10艘。這并非“肯尼迪”號首次出現建造延誤。“肯尼迪”號航母于2015年8月舉行龍骨安放儀式、正式開工建造,原計劃于2022年交付。2020年,美國海軍決定將“肯尼迪”號航母的交付方式從“雙階段”改為“單階段”,使得整體設計與建造周期延長兩年。
舾裝中的“肯尼迪”號(資料圖)
不僅是航母,美國的軍艦、潛艇建造都遇到麻煩。自2022年8月開工以來,“星座”號護衛艦延遲交付的消息接連傳出。最新消息顯示,“星座”號護衛艦將延遲3年交付,實際成本也要比原本預估的13億美元,至少還要再加6億美元預算。其實,為了提振美國造船業,特朗普政府也是拼命砸錢。不過,對于美國政府提出的重建美國造船業,多數專家認為這只是白日做夢。美國造船業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要恢復其造船能力,需要解決勞動力短缺、產業鏈斷裂和延期交付等一系列問題。而且經過長期的“去工業化”進程,美國現在缺乏造船工程師和設計師,制造業的整個基礎都受到侵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