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一則新聞悄悄在網絡上走紅:在日本,一個失業男子靠“出租自己”年入百萬日元。這場“出租風潮”來得突然,卻也合情合理。出租男友、出租閨蜜、出租大叔……種種服務層出不窮。而最近,一項特別的服務開始受到矚目——“出租阿嬤”。
一種奇特的需求:為什么要“租”一個阿嬤?
在東京一家叫做“生活助手社”的公司里,有一項看起來溫馨卻也現實的業務:你可以用每小時3300日元的價格,租到一位“阿嬤”來幫你做飯、打掃,甚至陪你分手。
是的,沒聽錯——分手。
比如有位20多歲的女生,想和交往多年的男朋友分手,卻遲遲鼓不起勇氣。最后,她決定雇一位70多歲的阿嬤陪她一起面對那個男人——就像小時候去學校參加家長會時,身后有個熟悉身影給你撐腰。那天,阿嬤沒說什么大道理,也沒有硬勸那位男友離開,只是靜靜坐著,偶爾遞個紙巾,偶爾輕輕點頭。最后,女孩哭著說完一切,男孩也默默接受了分手。
“那一刻,我覺得她就像我從未有過的外婆。”女孩事后回憶。
從家務到心事:“OK奶奶”的多重角色
這群被稱為“OK奶奶”的老女士,年齡從60歲到94歲不等,她們中有人是退休教師、有人是家庭主婦、也有一輩子在餐館工作的阿姨。她們不是簡單的“臨時工”,而是真正的情感輸出者、生活教練和人間溫暖的傳遞者。
有位大學生因為準備一份關于“世代差異”的報告,卻苦于身邊沒有老一輩可以請教。她抱著試試看看的心態“租”了一位72歲的阿嬤,結果聊得非常投機——從昭和年代的流行歌,到現在的智能手機,“知識+回憶殺”讓報告質量大大提升,連導師都夸“內容真實有溫度”。
當然,“OK奶奶”的任務可不只是聊天。有人租她們來照顧生病的孩子,有人租她們來學習家常菜——比如怎么做出不油膩卻有味道的味增湯,或者如何炸一鍋酥脆的南蠻雞。更有趣的是,有一對新人因為婚禮當天親戚人數太少,臨時請了三位阿嬤來“充親戚”。穿上喜氣洋洋的禮服,阿嬤們坐在賓客席上笑容滿面,婚禮照片中,她們笑得比新人還燦爛。
為什么是“阿嬤”,不是“阿公”?
許多人好奇,為什么偏偏是“出租阿嬤”火了,而不是“出租阿公”?是市場偏好?還是文化傾向?
實際上,這和日本的社會結構密切相關。數據顯示,日本目前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達3625萬人,占總人口的29.3%。每三個日本人里,就有一個是銀發族。而在這些高齡人群中,女性的平均壽命普遍高于男性,加上生活經驗、溝通方式的差異,讓“阿嬤”比“阿公”在服務型行業更具優勢。
而且,說句實在話,大部分人小時候都是被外婆、奶奶帶大的,面對慈祥的老太太,天生就多一份信任感。她們煮的飯特別香,說的話特別溫柔,即使只是輕輕拍拍你的肩膀,也能安撫一顆不安的心。
不過,也不是沒有人為“阿公”抱不平。網絡上常有人開玩笑:“阿公們太可憐,沒人租他們,是不是該出個‘出租爺爺’服務?”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感
“我覺得自己又重新找回了存在感。”——這是70歲的阿嬤小野田女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退休前,她是一名裁縫,兒女早已各自成家,老伴去世多年。她一個人住在郊區的公寓里,日子平靜卻有點孤獨。自從加入“OK奶奶”團隊,她的生活被徹底改變。
“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有失戀的女孩,有剛生小孩的新手媽媽,有忙得不可開交的上班族。”她笑著說,“有時候,我只是坐在那里聽他們說話,他們就會感激我半天。”
她最難忘的一次,是一個女孩向父母“出柜”那天,特地請她一同前往。父母起初情緒激動,小野田阿嬤輕聲開口:“這個孩子勇敢說出真心話,已經很不容易了,能不能先聽她講完?”
那頓晚飯吃了兩個小時,氣氛從尷尬變成感動。女孩事后說:“我以為我會孤軍奮戰,沒想到你像我的盔甲。”
或許有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成為那個白發蒼蒼、行動遲緩卻依然渴望被需要的“阿嬤”或“阿公”。
到那時,如果還能像今天這些“OK奶奶”一樣,被人租來做點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或許也不失為一種幸福的老去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