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 張小玲 《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2024年年度報告》新書評審研討及預發布會近日在深圳舉辦。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數字經濟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對年度報告進行發布,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陜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市決咨委的專家學者對報告進行點評,并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展開深入研討。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強化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螺旋上升是生態價值長期紅利釋放的關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加說明,生態環境成為一種新質生產力。2024年,秦嶺在高水平保護的基礎上,持續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祖脈秦嶺,不僅是生態安全屏障的守護者,更成為了綠色科技革命的試驗場、南北共富共生的鏈接器。
《報告》指出,在生態環境保護上,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理念指引下,秦嶺不斷從“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轉變。2024年,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占比達到99.3%,生態質量指數達到82.22,生態本底愈發穩定。位于秦嶺腹地的陜南三市空氣優良天數不低于320天,遠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秦嶺陜西段53個國考斷面點位連續五年保持Ⅲ類以上,漢江、丹江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護一泓清泉永續北上”秦嶺擔當不斷彰顯。
《報告》提到,未來秦嶺保護和發展都要更加協同。秦嶺生態保護不僅是陜西的生態保護,是關乎南水北調沿線全體地區的生態保護,也是陜西省、湖北省、河南省、重慶市、四川省、甘肅省、青海省等“六省一市”“大秦嶺”的生態協同。要構建“外部支持-內生動力”轉化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本地化推廣和產業嫁接,通過技術本土化和產業內生化,避免“輸血依賴”,實現“借力自強”。未來秦嶺,要更注重“投資于人”。秦嶺保護,要從“以山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讓保護成果惠及每個群體,讓“生態守護者”成為“綠色富裕者”,要構建“代際公平”保障體系,將人的全面發展融入生態系統的永續平衡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