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延遲滿足”的藝術,在等待中品味更深沉的愉悅,以及對時間流逝的細膩感知。」
“資本打架我喝奶茶,但求別停戰!”
美團、京東、淘寶閃購三大巨頭砸下百億補貼,點燃全民狂歡。福利群信息刷爆屏幕,網友們蜂擁而上,免費實現“奶茶自由”。
平臺服務器崩潰,商家訂單變成“門簾”,外賣小哥上陣幫忙搖起了奶茶,用戶的冰箱被奶茶塞滿。
在多巴胺與胰島素飆升的狂熱中,網友直呼“00后的時代紅利終于來啦!”
(“外賣大戰”表情包)
然而,這豪擲百億的免費盛宴,真的是巨頭的“讓利”嗎?這波羊毛我們又真的薅到了嗎?當風暴平息,囤積的奶茶或被喝光或倒入垃圾桶,一切歸于沉寂,我們手中還剩下什么?
平臺通過海量補貼制造的紅利幻象,在無形中馴化著我們的知覺與習慣,重構著我們欲望、決策和生命節奏。免費的奶茶,需要支付的是健康、理性、耐心、感知的昂貴賬單。
紅利幻象:感官“按摩”下的習慣重塑
“您的0元外賣已到賬”“滿18減18”“0.01元全場暢吃”等福利刷屏,下單后又會有新的滿減券,誘人的優惠源源不斷,訂單甚至安排到了后天。
許多網友曬出自家塞滿奶茶的冰箱照片配文“喝不完啊,根本喝不完”,還有人“換了三個號0元買了八杯”,這些帖子的評論區又都充斥著“無償秒發優惠券!中國速度”“傳下去!福利券free領”等引流評論。
(網友分享如何實現“外賣自由”)
近年來,媒介已成功解構并重建了人們對“一杯奶茶”的欲望,將其與關聯社交、儀式感、小確幸緊密捆綁。
點奶茶不再因為需要或想要,而演變為復雜的符號消費與情感代償。入職要靠奶茶破冰,犯錯要靠奶茶賠罪,不愛喝奶茶也要為“合群”而遵循輪流請奶茶的“職場規則”中。
外賣大戰推出的免費奶茶,疊加“奶茶自由”“入夏第一杯”等符號化營銷,精準點燃了這套人造欲望,使我們沉浸在由獎勵機制精心營造的“紅利幻象”中。
大額的滿減數字,激發“我賺到了!”的心理興奮感;被貼上獨特標簽與象征的奶茶,觸發了“我自由了”的情感滿足感與生活掌控感。用戶消費的不再是奶茶,而是多巴胺驅動的快感。
(網友在外賣大戰中收獲的奶茶“戰利品”)
在琳瑯滿目的優惠界面、抽獎的儀式感、神券大額數字的沖擊下,消費者自愿且自喜地投身這場狂歡,在媒介構建的漩渦中適應、習慣直至沉淪。這種被重塑的消費習慣,悄然潛入我們的內心、思維、行動。
然而,三大平臺巨頭豪擲百億免費請我們喝奶茶,真的是“讓利”嗎?
大額神券轟炸的核心在于,搶奪用戶打開app的頻次,即對日常使用習慣的馴服。外賣只是誘人的入口,平臺的終極目標是將用戶引流至利潤更高的領域,如出行旅游、電器、全品類電商等。將用戶牢牢鎖定在自家生態內,成為活躍的數據源。
每一次神券的點擊和使用,都在為平臺的用戶畫像與消費習慣圖譜添磚加瓦。我們薅的“羊毛”,實則是喂養平臺數據巨獸的“草料”,為某一平臺的獲勝鋪平道路。
(大額且多量的膨脹神券)
平臺深諳人性弱點,將大額優惠精心打造成超越數字的“感官誘惑”。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按摩”,平臺利用強烈的視覺沖擊與心理獎賞刺激,在“按摩”中麻木用戶的自我意識,觸發最原始的占有欲和多巴胺分泌。繞過理性,直抵人的本能與知覺。
享受免費奶茶時,我們流失的不僅是理性與健康,更是消費預期與自主選擇權的悄然易主。決策權從“我需要什么”,轉變為“平臺推給了我什么”,我們自詡精明的“薅羊毛”姿態,實則是對誘惑的無意識條件反射。
平臺成功構建的擬態環境,將“平臺依賴”深植于我們的行為模式。當依賴建立、習慣養成,平臺便成為了終極贏家。
即時沉溺:欲望陷阱中的感知退化
外賣大戰的終極目標,是搶奪“即時零售”市場的話語權。“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送達”的模式帶來了便捷的生活,卻也使人們逐漸沉溺于“即時滿足”的習慣中。
它始于一次“反正便宜”的嘗試,在一次次即時滿足與多巴胺獎勵的循環中被強化。而那跳動的“30分鐘倒計時”,不僅制造著人為的緊迫感,更在日復一日中扭曲著人們對時間本質的感知,馴化我們接受“即時滿足”是唯一合理且可接受的生存狀態。
這種被塑造的即時性的預期,首先沖擊著我們對于等待的耐心,“延遲”被視為不可忍受的缺陷,焦慮感在等待中滋生。在這場免費奶茶狂歡中,我們看似“薅”得奶茶,實則被“薅”走了體驗生命深度的耐心與能力。
(王川從底層邏輯和正常規律的后果上解讀“耐心”)
更深的危機在于,這種對即時的深度依賴早已溢出消費領域,延伸到生活存在的各個方面。我們無法忍受長內容的滋養,難以投入需要深度思考和長期堅持的創造,逐漸喪失了品味延遲帶來的悠長回甘、體驗復雜情感的豐沛張力,以及進行持久投入所必需的知覺韌性。
即時性洪流的沖刷,消磨了我們體驗復雜性的能力——對復雜情境的包容力、對“不舒適”生活經驗的體悟深度,皆在無聲退化。感知世界的豐富光譜逐漸暗淡,鮮活的生活也被簡化為即時消費的商品。
在算法精心喂養的糖衣炮彈般中,欲望被預設和放大,主體性則在即時滿足中漸漸迷失。我們以犧牲生命體驗的豐饒性與深刻性為代價,換取的不過是轉瞬即逝、由多巴胺驅動的紅利幻象。
(“多巴胺”與“內啡肽”的區別)
走出家門,不只為自提免費奶茶;與人聯結,不只通過拼單奶茶。重建“附近”的知覺世界,回歸充滿微妙知覺信號的具身性社交。在真實的互動中復蘇對世界的敏銳觸感,重建豐富、自主而深邃的生活體驗。
擁抱“不薅羊毛的自由”和“不喝奶茶自由”,這不僅是消費選擇,更是奪回存在方式的自由。如麥克盧漢說,“只要樂于思考,正在發生的事情就絕對不會是什么必然的事情”。重拾“延遲滿足”的藝術,在等待中品味更深沉的愉悅,以及對時間流逝的細膩感知。
破局之光:共情微光的秩序重生
每一杯“免費奶茶”,都需要支付感知系統、決策邏輯乃至生命節奏紊亂的昂貴賬單。我們無條件擁抱即時性的誘惑,遠非一次簡單的消費,而是對自身主體性的無聲讓渡。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交出了消費選擇的自主權,從決策主體變成了算法決策的響應者。同時逐漸習慣并期待著即時滿足,并內化為自身對世界的合理預期,卻未曾察覺自主判斷的邊界正在悄然收縮。
補貼下激增的訂單量,是資本用金錢堆砌出的虛假繁榮。突破歷史的紀錄,彰顯的是資本的擴張效率與收割成果,而非生態的健康、服務的價值,更非社會福祉的真正提升。
(網友對“補貼”發表看法)
天文數字的背后,是億萬杯被疲憊手臂搖出的奶茶,是億萬公里奔波送餐的里程。資本將不可承受之重,傾瀉于脆弱的服務鏈條,將騎手的運力、門店的產能、店員的精力推向極限。
店員在千單積壓中瘋狂制作,面對爆單瀕臨崩潰。騎手在嚴苛規則的壓力下,為搶時間在門店怒吼催單。他們本應是服務鏈條上的協作者,卻在生存擠壓下彼此埋怨,替平臺兌現著即時零售的速度承諾。
與此同時,商戶在線上被迫參與著賠本沖量,線下門店也因自提爆單而失控。商戶的生存空間與店員的勞動尊嚴,在資本的流量狂歡中被擠壓。
(百億補貼活動中店員和騎手的真實現狀)
于是,虛假的繁榮導致秩序的失衡。過載的系統激化了矛盾,過剩的供給釀造了浪費。是過載,導致用戶、騎手、店員、商戶之間的矛盾激增。也是過剩,用戶為免費或超低價大量下單,而棄單與錯拿讓奶茶成批涌入垃圾桶。
當補貼潮水退去、燒錢游戲結束、市場歸于巨頭壟斷之時,我們迎來的可能是價格反彈、會員費、大數據精準的殺熟。彼時方知,曾經歡呼的“紅利”,不過是助力資本壟斷市場的“眾籌”。
這所謂的繁榮,從未以人的價值為核心。消費者的選擇權、勞動者的安全保障、商戶的生存根基,都成為了資本獲利的“燃料”。技術服務以削弱人之“存在”深度為代價,助力著資本的無限增殖。
( 書亦燒仙草與甜啦啦為環衛工人派發奶茶 )
破局之道,始于穿透身份標簽,看見每一杯奶茶背后那個真實、具體、掙扎的“人”。珍視“存在”本身的價值與溫度,擁抱遲滯、修復感官、扎根附近,奪回構建自身生活意義的主權。
不僅是為了公平的交易,更是為了守護日益稀缺的真實聯結與尊重。在被速度與效率裹挾的時代洪流中,守護“附近”中那些微小卻堅韌的人性聯結與共情。在理解的瞬間、在互助的微光里,共同看見彼此身處的困局與不易。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