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突然發現,除了跪美以外還有一條聯合中國的路可選!印度外長訪華,應該是帶著“印度版誠意”來的,但中國很難再信任一個出爾反爾的“大國小人”,所有的合作必須是“現金交易”,為的就是防止印度卸磨殺驢,上屋抽梯,落井下石.......
印度外長蘇杰生這次訪華,說白了就是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碰了釘子。
過去幾年印度緊跟美國屁股后面跑,又是加入“四方安全對話”,又是在邊境上搞小動作,結果美國該卡脖子還是卡脖子,該賣高價武器還是賣高價武器,印度眼巴巴盼著的技術轉讓和市場準入卻沒幾個兌現的。
2023年貿易逆差直奔2000億美元,外匯儲備縮水到只有5000多億美元,連進口石油的錢都得精打細算。
這種情況下,印度終于想起中國這個“大金主”了,但中國早就被印度的反復無常傷透了心,這次合作必須“先交錢后辦事”,免得又被印度耍得團團轉。
印度的“大國小人”做派可不是一天兩天了。就說2020年加勒萬河谷那場沖突,印度單方面撕毀兩國達成的邊境協議,帶著鋼管、石塊越線挑釁,結果被中國邊防部隊打得落花流水,死了20個人。
事后印度還倒打一耙,又是禁止中國APP,又是凍結小米、vivo的資產,前前后后有500多家中國企業被印度以“稅務問題”“國家安全”為由調查,光小米一家就被凍結了48億人民幣。這種行為,讓中國企業徹底寒了心?,F在印度想回頭合作,中國能不防著點嗎?
更可氣的是印度在經濟合作上的“變臉術”。2020年RCEP談判到最后關頭,印度突然退出,理由是擔心中國主導。
結果RCEP生效后,成員國之間關稅大減,貿易額蹭蹭往上漲,印度眼巴巴看著自己被排除在外,2023年對華貿易逆差反而擴大到991億美元。
現在印度又想回來,但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好說話的主了。就像王毅外長說的,中印合作必須“先把規矩立在前頭”,所有項目都得簽現金合同,錢不到賬就不動工,免得印度又玩“拖欠工程款”的老把戲。
印度這次訪華雖然表面上帶著“誠意”,但骨子里還是那套“占便宜不吃虧”的心思。蘇杰生在會談中承諾“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支持中國主辦上合峰會,還說要管控邊境分歧。
但這些話聽聽就算了,看看印度和俄羅斯的合作就知道了。當年印度買俄羅斯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說好的改裝費8億美元,最后硬生生漲到23億美元,交付時間拖了8年,8臺鍋爐7臺在試航時就壞了。這種“老賴”作風,中國怎么敢輕易相信?
不過話說回來,印度這次訪華也算是“形勢所迫”。美國在科技、貿易上對印度的限制越來越多,芯片出口卡脖子,農產品關稅談不攏,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最近在美國談判時直接放話“印度將從實力地位出發”。
但印度所謂的“實力”又有多少呢?2025年GDP預計4.187萬億美元,聽起來挺唬人,但人均收入只有2880美元,連越南都不如。
更要命的是,印度盧比匯率跌到0.08335,外匯儲備捉襟見肘,買石油、買武器都得看別人臉色。這種情況下,印度不得不向中國低頭。
中國這次的態度很明確:合作可以,但必須“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像當年中國幫印度建水電站,項目進行到一半印度突然要求降價,還拖欠工程款,最后項目黃了,中國損失慘重。
現在中國學聰明了,不管是基建、能源還是科技合作,都要求印度預付全款或者提供第三方擔保。比如這次稀土供應談判,中國明確要求印度先支付30%的預付款,剩下的分三期支付,每完成一個階段驗收再打款。
這種“現金交易”模式,就是要讓印度明白,中國不是冤大頭,想空手套白狼門都沒有。
印度這次訪華到底能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合作,現在還不好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對印度抱有幻想。
印度要想真正和中國合作,就得拿出實實在在的誠意,而不是靠幾句漂亮話和空頭承諾。畢竟,在國際交往中,信用比什么都重要,一個出爾反爾的“大國小人”,就算再有錢,也沒人愿意和他做生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