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亞天空可謂暗流涌動,一場關于五代機的博弈正在改寫地區軍事格局。巴基斯坦退役空軍準將哈立德 - 奇什蒂的一句 “若三哥獲得蘇 - 57E 而殲 - 35A 推遲,巴方將索要殲 - 20”,瞬間將印巴五代機之爭推向輿論風暴眼。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里,印度的 “閃電戰術”、巴基斯坦的 “破局幻想” 與中國的 “戰略平衡” 交織成一幅復雜的地緣政治圖景。
一、印度的 “甜蜜陷阱”:蘇 - 57E 為何成香餑餑?
當美國 F-35 的軍售條款像枷鎖般套在印度脖子上時,俄羅斯的蘇 - 57E 卻帶著 “量身定制” 的誠意撲面而來。
這款被稱為 “空中手術刀” 的重型五代機,不僅承諾開放全套源代碼、允許印度本土生產 40% 零部件,更給出 3-4 年內交付 30-40 架的超短周期。這對急于在 2028 年前形成五代機戰力的印度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更妙的是,蘇 - 57E 的性能直擊巴基斯坦命門:400 公里雷達探測距離、同時跟蹤 30 個目標的能力,配合 “產品 30” 發動機的超音速巡航,讓巴方現役的 F-16 和 “梟龍” 瞬間淪為 “活靶子”。
印度軍事專家普拉卡什?卡利亞直言:“蘇 - 57E 將徹底改寫游戲規則。” 這種代差壓制,正是印度夢寐以求的 “空中霸權” 鑰匙。
二、巴基斯坦的困境:殲 - 35A 為何突然不香了?
原本,殲 - 35A 是巴基斯坦眼中的 “完美答案”。這款對標 F-35 的中型五代機,3000 公里航程、內置彈艙搭載 4 枚中遠程導彈的配置,足以抗衡印度的陣風戰機。
巴空軍原計劃采購 36 架,組建兩個中隊形成均勢。但印度與俄羅斯的 “閃電聯姻” 徹底打亂了算盤。
模擬推演顯示,1 架蘇 - 57E 可牽制 3-4 架殲 - 35A,若印度部署 40 架,巴基斯坦需 120 架殲 - 35A 才能勉強平衡 —— 這相當于其年度軍費的三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巴國防部長阿西夫公開否認 “今年獲得殲 - 35”,暗示交付可能推遲至 2026 年后,而印度最快 2027 年就能接收首批蘇 - 57E。這一年的 “空窗期”,足以讓印度建立起難以逆轉的優勢。
三、殲 - 20 的誘惑與現實:巴鐵想要的,中國給不了
面對如此危局,巴基斯坦將目光投向了殲 - 20。這款重型五代機的性能堪稱 “降維打擊”:200 公里射程的 “霹靂 - 15” 導彈、450 公里雷達探測距離,以及與 F-22 相當的隱身性能,確實能壓制蘇 - 57E。更誘人的是,西方智庫推測解放軍已列裝 300 架,產能似乎不成問題。
但現實卻給巴基斯坦潑了冷水。殲 - 20 作為中國 “國之重器”,從臺海到南海都有明確部署需求,且涉及隱身涂層、航電系統等核心機密,出口風險堪比美國 F-22。
中國軍貿 “先內后外” 的原則,更決定了即便產能充足,也需優先滿足自身換裝。巴專家曼蘇爾?庫雷希的 “二手殲 - 20” 提議,無異于天方夜譚。
巴方暫時無法獲得殲 - 20,印度為此狂喜不已,還臆測,巴方意圖受阻,還會放棄殲 - 35A。其實,阿三是想多了。
四、大國博弈:俄羅斯的 “復蘇算盤” 與中國的 “平衡藝術”
俄羅斯對印度的 “慷慨”,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 “技術綁架”。自蘇聯解體后,俄軍工出口份額被美中擠壓,蘇 - 57E 的海外訂單對維持生產線至關重要。
開放源代碼、允許本土化生產,看似讓利,實則是通過技術綁定讓印度長期依賴俄制體系 —— 這招曾讓印度在蘇 - 30MKI 項目上付出沉重代價,如今不過是故技重施。
中國則在走鋼絲。殲 - 35A 的出口恰是平衡術的體現:性能足以壓制印度現役戰機,又不至于引發 “五代機擴散” 恐慌。
正如專家所言,殲 - 35A 配合巴方的 ZDK-003 預警機和紅旗 - 9 防空系統,完全能形成 “空天地一體化作戰體系”,沒必要冒險刺激印度。
而美國的尷尬在于,雖想拉攏印度制衡中國,但 F-35 的政治條款和高昂成本(單價 3 億美元)讓印度望而卻步,最終只能眼睜睜看著俄羅斯 “截胡”。
五、未來展望:六代機或許是轉機?
若印度順利獲得蘇 - 57E,南亞將迎來首次五代機對峙。按照俄方時間表,2028 年前印度可組建 3 個蘇 - 57E 中隊,加上 36 架陣風,形成 “五代機 + 四代半” 的梯次配置。
巴基斯坦若能同期接收殲 - 35A,尚可通過 “梟龍” Block3 的信息化優勢和地面防空系統周旋,但時間差風險依然巨大。
更長遠來看,這場競賽正推動六代機研發加速。美、中、俄已啟動六代機項目,預計 2035 年前服役。
若中國六代機量產,殲 - 20 的出口限制可能松動,屆時巴基斯坦或許能圓 “殲 - 20 夢”。但這至少是十年后的事,眼下的困境,仍需在大國博弈中尋找平衡。
結語
這場五代機之爭,本質是大國影響力在南亞的角力。印度用蘇 - 57E 編織 “空中霸權” 美夢,巴基斯坦在殲 - 20 與殲 - 35A 間搖擺,中國則在戰略自主與地區穩定間尋找平衡。
當哈立德 - 奇什蒂準將說出 “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時,背后折射的不僅是巴鐵的無奈,更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困境。未來十年,南亞天空的勝負手,或許不在五代機,而在六代機的研發跑道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