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應該是當前俄羅斯手里除蘇-57外,最先進的戰斗機,但是這款戰機在國際上的風評卻并不好。
比如在中國的多次軍演中,蘇-35戰機甚至還不敵殲-10C戰機。
后續俄烏沖突爆發,蘇-35還遭遇了“退貨風波”。
不少原本計劃購買蘇-35的國家,比如埃及、印尼等,因為蘇-35戰機在實戰中多次被擊落,基本放棄了采購蘇-35,轉而打算采購別的戰機。
(戰機殘骸)
所以現在中國手里的這些蘇-35戰機,還有什么用呢?
以軍購爭取時間
其實說到中國買蘇-35戰機的事情,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當時的國防政策。
那時我們的國防政策是“以軍購爭取時間”,也就是在自身無法生產先進裝備的時候,從國外進口先進裝備,直到自己也能生產先進裝備。
解放軍裝備的蘇35戰斗機
而我國執行這一國防政策也是有策略的,那就是“少量多次購買”。
假設中國需要100架的戰斗機,那么我國就會分幾次,一次性購買20或者25架。
如果在中國購買到第二批次戰機的時候,自己研發的戰機落地投產了,這樣中國就購買了40~50架的外國戰機,剩下50~60架的戰機缺口就可以通過采購國產戰機補齊。
若是中國從一開始直接采購100架國外戰機,那么等國產戰機落地后,因為戰機缺口已經補齊,不需要采購新戰機了,那么本國就不會購買國產的戰機。
中國機群
可見我國要是采用“少量多次購買”的方式,可以在國防和軍工發展上達成一個完美的平衡。
在中國自己沒法造先進戰機的時候,可以多次購買外國戰機頂上,不至于出現沒有戰機可用的狀況。
中國此前幾次購買俄羅斯的戰機,都是這樣“少量多次購買”的。
我國買蘇-27戰機的時候一共買了3個批次共70多架。第一批次是1990年,購買了24架。第二批次是1995年,購買了22架。第三批次是1999年,購買了28架。
蘇-27戰機
我國買蘇-30的時候是購買了3個批次共100架。第一次是2000年共38架,第二次是2002年共38架,第三批次是2004年共24架。
蘇-30戰機
到最后我國買蘇-35的時候,是只購買了一次,那是在2016年,一共是24架。
至于蘇-35為什么只買了一批,核心原因自然是我國殲-16、殲-20這兩款先進戰機服役了。
殲-16的服役時間是2016年,殲-20的服役時間是2017年,這都是貼著蘇-35的購買時間服役的。
等這兩款戰機服役,且證明了自己的性能后,我國就再也沒有從別國購買戰機了。
相對應的,中國在買蘇-27和蘇-30戰機的時候,自己無法生產先進的戰機,自然需要從俄羅斯那里買了。
蘇-35依舊能發揮作用
到了現在雖然殲-16和殲-20的戰斗力遠超蘇-35戰機,能完美替代它,但蘇-35依舊是能發揮作用的。
其一是戰機需要承擔很多“損耗性工作”,包括巡航國土和領海、訓練、驅離外機等等。
中國軍機巡視南海
這些工作如果讓殲-16或者殲-20去執行,會有比較高的成本。但蘇-35本身就相對殲-16和殲-20落后,不指望著蘇-35能給我國帶來空中優勢,因此若將蘇-35投入“損耗性工作”是比較合適的。
其二是蘇-35的落后主要集中在電子系統方面。但是在機體設計、氣動外形設計等方面,蘇-35的技術還是可圈可點的。
假設將蘇-35戰機和殲-16、殲-20等戰機的航電系統都卸下來,蘇-35的實力相較于這兩款戰機就沒有明顯劣勢了。
戰機機動
所以在一些對航電系統依賴較小的場景中,蘇-35戰機依舊能發揮出不小的作用。
比如說在攔截外機時,戰機就不怎么依賴航電系統。執行這種任務戰機需要飛到外機臉上,這對戰機的機動性要求較高,而蘇-35恰好就是一款機動性比較強的戰機。
其三是蘇-35作為重型戰機,在實用性上其實要大于殲-10C這種輕型機,即使殲-10C的航電系統比蘇-35先進得多。
蘇-35機動性非常不錯
更大的體型帶來了更大的航程,這意味著蘇-35有更大的轉場半徑,這能讓蘇-35戰機能讓自己在“空戰戰場”中維持更長時間。
中國買下蘇-35戰機后,外媒也報道我國將蘇-35戰機部署在了東南沿海,主要用于應對東海和南海方向。
在大海上巡航需要更長的航程,這正符合蘇-35“重型戰機”的定位。
蘇-35航程很大
未來或不會再買俄羅斯戰機
總體來說,中國買蘇-35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策慣性”。
在蘇-35之前中國已經購買俄羅斯很多戰機了。從1990年到2016年,有超過20年時間,這使得中國已經習慣于買俄羅斯的戰機。
雖然中國當時的國防政策是“買戰機換時間”,靠著少量多次購買外國戰機支撐到國產戰機落地。但在國產戰機真正落地之前,誰也不知道中國的戰機什么時候能落地,以及國產戰機的性能到底能不能比得上俄羅斯的先進戰機。
中國蘇-27編隊
畢竟在殲-16、殲-20等戰機服役之前,中國自行研制的最先進的戰機是殲-10A和殲-10B戰機。
在更早之前,中國研制的戰機就是“服役即落后”的殲-8戰機。
殲-8戰機
站在當時的視角上看,我國在歷史上就沒研發過世界領先的戰機,技術基礎薄弱且沒有經驗。
那正常情況下大家自然會對自己的戰機沒有信心,買俄羅斯的戰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在殲-16和殲-20落地后,我國立馬停止了購買蘇-35戰機。這就說明我國對于這兩款戰機的性能非常滿意,其戰斗力超過了蘇-35,對得起中國的期待。
殲-20戰機
按照現在中國生產了幾百架殲-20戰機,俄羅斯連蘇-57都還沒搗鼓明白的情況,中國的航空產業已經明顯超過了俄羅斯。
不出意外的話,未來中國應該不會從俄羅斯那買戰斗機了。
信息來源:
【1】環球網·《外媒:中國空軍3個團或首先裝備蘇35應對東海南海》
【2】中國新聞網·《俄媒曝光中國蘇27及蘇30戰機國產化過程細節(圖)》
【3】環球網·《樞密院十號:俄第二架蘇-35又被擊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