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客戶端刊發的《站在江門馬拉松公園,該看到什么?不該看到什么?》一文引發網友廣泛關注。不少市民在評論區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么好的地皮全是空廠房難道不是資源浪費嗎?”“期待舊廠變綠地,市容煥然一新”“由政府牽頭,推動江僑路舊廠房改造升級”。
這些聲音匯聚成一個迫切的期待:
縫合濱江斷裂帶,
兌現“濱水價值全民共享”的
城市理想。
不少市民在評論區道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江僑路東段空置廠房久拖未決,已然成為區域價值“絞索”。該地段本應成為江僑路板塊價值躍升的“橋頭堡”——坐擁西江一線景觀,聚集高端住區,承載著聯動中西、激活全域的戰略期許。然而現實落差巨大,尤其在國際馬拉松公園西側,大片低效工業廠房如同城市封面上的“傷疤”。
其負面效應遠超普通閑置。政府選擇在一線臨江黃金區位,斥巨資打造國際馬拉松公園,其目的就是打造江門的“城市會客廳”與精神地標。每逢盛會,八方賓客云集于此,本應領略江門現代化風貌,映入眼簾的卻是與公園格格不入的“城市傷疤”。這不僅割裂了濱江景觀的連續性,更在城市形象展示的“高光時刻”,暴露出城市更新的痼疾,嚴重消解了城市整體形象的統一性與說服力。
國際馬拉松公園是江門精心打造的“城市會客廳”與精神風貌的展示窗口。
往更長遠考慮,蓬江區的城市建設歷經多輪空間拓展,空間格局已基本成型并趨向穩定,依靠大規模擴張式建設推動發展的潛力將越來越小,而依托可持續更新和空間精細化治理則更有助于提升土地產出效率和綜合競爭力。接下來,推進城市可持續更新,更需要以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低效園區存量用地開發再利用為重點,統籌核心功能強化與非核心功能疏解、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質量。
可以說,這些舊廠房的閑置,既是對城市形象的破壞,也是對市民共享權益的辜負,更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更新。
受低效建筑遮擋,一路之隔的居民“近水樓臺”卻難享“親水之樂”。
有專家倡導,針對這些空舊廠房,可以用“工改文”“工改商”等復合更新模式為指引,著力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向高端商業、文化地標及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轉型,充分釋放每一寸濱江土地在“經濟—社會—生態”維度的乘數效應。
專家的建議提供了一種參考,但真破題還需要真行動。空舊廠房形成根植于歷史遺留、產權歸屬、利益協調等復雜因素。縫合這道濱江斷裂帶,兌現其應有的價值,本質上是一項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必然要求政府、經營主體、產權單位以及市民社會協同發力,形成破局合力。而其中首要的,還是政府相關部門的擔當作為。
位于國際馬拉松公園西側的工業廠房早已人去樓空。
今年,
蓬江區迎來重要契機: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方案獲省級批復,《關于激勵廣大干部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擔當作為的若干措施》同步出臺。政策機遇與改革決心,共同聚焦于土地綜合整治這一核心難題。新政導向鮮明:建立“職級干部積分制”,讓實干者有為有位;推行“啃硬骨頭就提拔”機制,為攻堅者撐腰鼓勁;設立“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點項目年度榜單,激勵干部主動領題破局。而且,蓬江已明確將考核資源向一線攻堅傾斜——13個年度優秀名額專項用于“百千萬工程”及招商、土地整治等關鍵領域,44名實干者已獲嘉獎,釋放出激勵擔當作為的強烈信號。
當前的蓬江正值改革攻堅關鍵期,尤需煥發“重整行裝再出發”的銳氣和魄力。政策的信號很清晰,誰能解決難題,誰就是蓬江發展所需的中堅力量。
西江潮聲不息,江門擁江發展步伐不停歇。推動空舊廠房改造,祛除江僑路東段的“傷疤”,絕非孤立的工程。它是對“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更是檢驗蓬江黨員干部能否“走在前列、干在實處”的試金石。
在“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節點,唯有以真抓實干推動低效廠房涅槃重生,以創新魄力整合多方資源確保濱水空間完整舒展,市民心中“推窗見江、出門親水”的愿景方能落地成實景。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南方+(評論員/吳惠芳 潘曉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