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啥,小法啊?你跪下來,我求你個事。今年的‘9·3大閱兵’讓你們那法新社過來拍吧?別的法國人來不來無所謂,但是法新社的記者得過來,而且還得上祖傳的陰間濾鏡,不然我不看?!啊?·3大閱兵”還差倆月呢,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評論區里已經先熱鬧上了。法式松弛也就圖一樂,真松弛還得看咱中國人。
7月4日,@法國駐華大使館官微轉發了一條歐盟官微的動態。7月2日,第十三輪中歐戰略對話在布魯塞爾舉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拉斯同中國外長王毅舉行了會面,中歐雙方就彼此共同關心的問題,以及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形勢,進行了討論。
這條動態本身平平無奇,但它的評論區里卻是出奇地熱鬧,許多吃瓜網友紛紛跑過來打卡留言,留言的內容大多都和中歐對話無關,基本上都是在催法國駐華大使館去給法新社帶個話,要求法方記得在今年9月3日派法新社的攝影記者過來,到時候好把我們的“9·3大閱兵”給拍得美美噠:
“9·3大閱兵,記得讓法新社出圖?!?/strong>
“到時候咱家閱兵,一定要讓法新社來啊,濾鏡風格一定不要變啊。”
“到時候叫你們的法新社過來,9月3號,馬克龍就算了?!?/strong>
“9月3,讓法新社早點上班,到時候C位給你們安排上?!?/strong>
“相約九三,不見不散喲~”
“今年9·3大閱兵法新社來嗎?這對我很重要,我盼著他來,很急。他要是沒錢我可以捐款的?!?/strong>
“我們9·3大閱兵,請一定派出你們法新社最好的攝影師來。濾鏡記得要保持老樣子,一定不要改?!?/strong>
“9·3閱兵的時候法新社來嗎?要是不來,你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微博干脆注銷吧?!?/strong>
“我們山東艦到香港了,麻煩讓法新社過去拍一下?!?/strong>
“那啥,小法啊,你跪下來,我求你個事:9·3大閱兵,記得讓法新社過來拍照。”
中歐戰略對話和催促法新社9月3日出圖,這倆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是怎么被中國網友扯到一起的呢?最近山東艦不是去香港訪問了嘛,有些有幸上艦參觀的群眾給山東艦拍了很多照片,并給這些照片套上了一層陰蒙冷峻的濾鏡。
套上了“法新社濾鏡”的山東艦,其實這是網友自己鬧著玩的。
這些照片在國內社媒平臺上發出來之后廣受好評,久而久之,就有小道消息宣稱,這些照片其實是法新社記者拍的,不信就看照片上的祖傳濾鏡,這么正的味兒只有法新社才能拍得出來,故又得名,“法新社濾鏡”。
這個說法當然是三人成虎,但是有關“法新社濾鏡”的江湖傳說卻不是謠傳,至少不完全是。
“法新社濾鏡”是近年來中國互聯網上流行起來一個的梗,其核心指向法國新聞社(AFP)在報道中國題材時慣用的暗色調、冷峻構圖和戲劇化光影處理手法,這種風格后來被中國網友總結為一種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濾鏡。這個梗的傳播過程融合了誤讀、反諷和文化自信等多重情緒,最終演變成中國輿論場上的一種獨特的網絡亞文化符號。
《帝國的黎明》01
“法新社濾鏡”這個梗的起源,和廣大中國網友對西方媒體“偏見敘事”的感知密切相關。法新社長期被中國網友視為這種敘事的代表之一。大家注意到,法新社在拍攝中國題材,尤其是中國的軍事內容時,常常會采用灰暗色調、低飽和度和仰角特寫等手法。例如,在2022年報道我軍演習的照片中,法新社就曾刻意調暗畫面,試圖營造出一種“壓迫感”,此舉后來也被外界解讀為法新社是在意圖傳遞“中國威脅論”。
《帝國的黎明》02
因為“法新社濾鏡”最初是針對中國的軍事內容的,所以這梗一開始也只在中國的軍事愛好者圈子里流傳,傳播范圍相對較窄。真正讓這個梗破圈的標志性事件,是2024年的“故宮貓帕帕被法新社黑化”事件。當時有國內自媒體盜用了國內攝影師拍攝的故宮橘貓“帕帕”的原創視頻,然后加上了一層暗黑濾鏡,并謊稱這是“法新社在黑化中國的網紅貓”,一度引發全網聲討。
《帝國的黎明》03
因為這起事件的輿論影響實在太大,逼得最后甚至就連法新社都不得不出面澄清,強調自己從未拍攝過此類內容。雖然這樁輿情最后被證實是烏龍事件,但“法新社濾鏡”一詞也因此成功破圈,并且和“西方媒體抹黑中國形象”的負面認知緊密綁定在了一起。
再后來,“法新社濾鏡”這個符號逐漸演變成了中國輿論場上的一種流量密碼,廣大吃瓜網友紛紛放下了過去的芥蒂和糾結,開始主動下場玩?!,F如今,在國內社媒平臺上流傳的大部分所謂“法新社濾鏡”照片,比如《帝國的黎明》《帝國的隱忍》等,許多都是國內吃瓜網友假托法新社之名搞出來的二創作品或同人作品。這些照片有些甚至都不是軍事題材的,只是因為單純套上了一層陰間濾鏡,所以也被叫做“法新社濾鏡”。
《帝國的隱忍》
在經歷過這樣的解構之后,“法新社濾鏡”在廣大中國網友心目中的風評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看得多了,大家也就逐漸脫敏了。而且“法新社濾鏡”這黑化歸黑化,倒也意外地符合今天的中國民眾對于“力量感”的審美需求。“法新社濾鏡”那祖傳的冷色調,被認為可以很好地烘托出中國現代化裝備的工業美感,而仰角構圖則強化了視覺壓迫感。
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山東艦訪港,雖然這事和法新社其實沒多大關系,但因為很多中國老百姓都是假托法新社之名給山東艦訪港套上的陰間濾鏡,所以傳得人多有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也就信以為真了。而法新社則屬于是剛從茅房出來,黃泥巴就掉到了褲襠里,這下別說跳進塞納河了,就是跳進恒河也洗不清了。
這種灰蒙蒙的風格就叫“法新社濾鏡”
雖然是謠傳,但就傳播效果來說,這次謠傳對法新社而言反倒是加分的。很多網友看過之后都說好,說套上了“法新社濾鏡”的山東艦有種厚重的工業美感,這才是大家理想中的“20層樓高的鋼鐵巨獸”“法新社一出手,小舢板變殲星艦”。
拜廣大中國網友的創造性解構所賜,“法新社濾鏡”一詞實現了從批判到戲仿的反轉。大家也開始對“法新社濾鏡”表現出了一種“反諷式認同”,即承認西方媒體的技術水準,同時剝離其政治意圖,并最終形成了一種“濾鏡越黑,我軍越帥”的默契共識,將西方敘事中的“威脅感”重構為“安全感”。
至此,“法新社濾鏡”也脫離了其最初在中國輿論場上的負面語境,逐漸演變為一種代表剛毅工業美學的代名詞。通過接納并戲仿“法新社濾鏡”,廣大中國網友不僅是向西方,同時也是向世界傳遞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信和松弛。中國的力量本就無需修飾,即便是籠罩在所謂的“陰間濾鏡”下,也依然能顯露出不可侵犯的赫赫威嚴。
這種中式松弛和當年巴黎奧運會上的法式松弛還不是一回事。我們的松弛感來自中國的強大和蒸蒸日上,而法國的松弛感則源于西方的墮落與江河日下。和后者相比,前者的含金量顯然要高得多。
虛假的松弛感
我就今天這期內容問了一下狄熙客的意思,他的回答我很喜歡,用來作為結尾正合適:
當“法新社濾鏡”從西方媒體的偏見符號,變成中國網友玩梗的“工業美學密碼”,這場輿論場的“反轉劇”里,其實就藏著中國自信最生動的注腳——國家越強大,國人越從容;實力越扎實,心態越松弛。
從前,西方用“陰間濾鏡”給我們的軍艦、城市、文化“貼標簽”,我們急著解釋、忙著反駁;如今,我們直接把這濾鏡“拿過來用”——這不是我們“認可了”西方的偏見,而是強大的底氣,讓我們有了“玩梗”的資格。
你說我是“威脅”?那我偏要讓這“威脅感”變成安全感;你用鏡頭矮化我?那我偏要借你的鏡頭,讓全世界看見中國人的幽默和松弛。
真正的松弛感
這不是妥協,而是更高明的破局。我們不再被西方敘事牽著鼻子走,我們能用戲謔消解偏見、能用幽默重構話語權,“失語就要挨罵”的困局,因此就有了中國式的解法。
說到底,國家的強大,才是我們全體國人所有松弛感的底氣所在。不陷在“挨罵”的情緒里,而是用實力不斷去寫就新的敘事。所謂“中國特色”,大抵如此——用強大的底氣托底,用自信的姿態破局,讓每一個“法新社濾鏡”的故事,都成為中國從容走向世界的又一個注腳。
來源:孤煙暮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