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再出狠招,俄烏戰場驚現歷史性一幕!
前段時間,烏克蘭一直處于俄烏沖突的劣勢,在俄軍不斷加強的無人機和導彈攻擊下,損失慘重。
可就在大家以為烏克蘭輸定了的時候,近日,烏克蘭僅憑無人機和自殺式地面裝備,順利逼著一支俄軍投了降。
據報道,這種情況在打仗史上還是第一次,澤連斯基更是憑此奇招扳回一城。
而這也能看出來,俄軍被制裁和封鎖了這么久,高科技方面確實差點意思。
無人作戰瘋狂“上分”
7月9號,哈爾科夫那邊出了件新鮮事。
烏克蘭第3獨立突擊旅沒派一個兵上場,就靠著無人機和那些帶自殺功能的地面平臺,不光讓俄軍乖乖投降,還占了他們的陣地。
這消息一出來,好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畢竟烏克蘭在戰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如今竟然有些要“逆風翻盤”的意思。
要說這事兒的來龍去脈,還得從俄軍那個陣地說起。
俄軍那陣地位置選得巧,易守難攻,俄軍在那兒布了不少兵力,工事也修得扎實。
之前烏軍已經對該陣地發動過兩次進攻了,而且都是派士兵往上沖。
可人家俄軍守得牢,火力也猛,兩次都把烏軍擋了回去,那陣地硬是沒被攻破,烏軍這邊還折損了不少人手。
接連受挫后,烏軍心里也清楚,再這么硬拼下去不是辦法,得換個思路。所以但這次烏軍換了法子,不用人硬拼,靠機器就把防線撕開了。
烏軍先是將那些裝著炸藥的地面車動了起來,地面車跑起來很靈活。它們借著地形掩護,朝著俄軍的掩體猛沖過去。
只聽轟隆隆幾聲巨響,火光沖天,就把那些原本堅固的掩體給炸得稀巴爛。
但這還沒完,接著又有幾個烏軍的機器人,慢慢靠近那些剩余躲起來的俄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些機器人身上帶著攝像頭,能把里面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
很快,躲起來的俄軍就被機器人發現了,看著機器人身上的攝像頭,俄軍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再抵抗也沒用,最后只能舉手投降。
俘虜找到之后,按往常的情況,烏軍會派些士兵來押解。
可這次烏軍沒有派真人士兵,而是讓天上飛著的多旋翼無人機化身“押送員”,在俘虜頭頂盤旋著,一路盯著他們。
在這過程中,無人機還時不時發出提示音,指引著方向,就這么把他們送到了烏軍的防線這邊。
哈爾科夫這次戰役,從頭到尾,烏軍幾乎是零傷亡。
要知道,在戰場上,士兵的性命比什么都金貴,能做到零傷亡奪陣地,這在打仗的時候,可是太厲害了。
而這也說明,烏軍的 “技術非對稱” 辦法又進了一步,找到了對付俄軍防線的新路子。
其實烏軍能有這樣的本事,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其早就在無人作戰這塊下了大功夫。
烏軍“無人”部隊,確實有點東西
早在2024年2月,烏克蘭就專門成立了“無人作戰系統部隊”。
這支部隊可不是隨便湊數的,而是把市面上能找到的各種無人裝備都集中了起來。
從無人機到地面機器人,再到水上無人艇,全都整合到一個體系里,就為了專門研究怎么用這些機器在戰場上打勝仗。
自從這支部隊成立后,在戰場上可沒少搞出大動靜。
就說2024 年 12 月的利普齊戰斗吧,那可是史上頭一回全靠機器人打下來的仗。
當時俄軍一個連在利普齊構筑了防線,原本以為能撐上一陣子,沒成想烏軍根本沒派士兵沖鋒,而是派出了一支機器人部隊。
在這些機器人中,有的負責爆破工事,有的負責火力壓制,配合得相當默契,不光殲滅了俄軍一個連的兵力,自己這邊愣是沒傷亡一個人。
這事兒傳開后,當時就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誰也沒想到機器人打仗能這么厲害。
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知道自己在大型裝備上比不過俄軍,所以一門心思在小型無人裝備上搞突破,不斷在無人裝備上進行創新。
他們研發出帶光纖的無人機,信號穩得很,不容易被干擾,就算俄軍用電子干擾設備,它也能照樣傳回畫面、執行任務。
烏克蘭的無人艇上還裝了防空導彈,在水里游著就能打天上的目標,讓俄軍的直升機都不敢隨便低飛。
更絕的是,烏克蘭有些多旋翼無人機,下面掛著槍或者霰彈槍。
它們由于體積小、飛得靈活,能鉆到各種角落,可以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讓躲在掩體里的俄軍都防不勝防。
2025 年1月,靠著這種先進的無人技術,烏克蘭又干了件世界上沒人干過的事:
烏克蘭用無人艇,硬是把俄軍的一架直升機給打下來了。
據說,當時那架直升機正在低空巡邏,誰也沒注意到水面上有艘不起眼的無人艇,結果被一枚導彈直接命中,瞬間墜毀。
在無人作戰上,烏軍的表現確實相當亮眼,還打了不少漂亮仗。
但當我們把目光轉移到俄軍這邊時,卻發現,俄軍的無人作戰技術可沒那么好,各種難題一堆接一堆,跟烏軍比起來,明顯落了下風。
俄軍遭制裁,劣勢凸顯
就說供應鏈這塊吧,西方國家的制裁像一張無形的網,把俄軍的裝備供應鏈纏得死死的。
這就導致,那些制造先進裝備必不可少的光學零件、電子元件還有發動機等核心部件,外面根本運不進來。
沒有這些關鍵東西,很多先進裝備就成了“無米之炊”,這就讓俄軍的裝備更新換代變得異常艱難。
有人可能會說,俄軍家大業大,不會自己多造點裝備嗎?
可問題就在這兒,產能和技術根本不同步。
像天竺葵這類無人機,確實在拼命增產,數量是上去了,但技術水平實在不高,功能單一,很容易被攔截。
這跟烏軍那些不斷升級、功能多樣的無人裝備比起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俄羅斯自己造的結果就是,雖然造得多,可在戰場上起不了太大作用,只能被烏軍牽著鼻子走。
如今,在這場“技術戰”里,普京面臨“技術大考”。
如果仍然像這樣舉步不前,但俄軍很可能完全陷入被動,想翻身都難,只能眼睜睜看著烏軍在無人作戰領域一步步領先。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