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美國說唱歌手Kanye West(侃爺)在上海體育場舉辦其新專輯《BULLY》發布后的首場演唱會“YE LIVE IN SHANGHAI”。然而,這場備受期待的演出卻遭遇滑鐵盧。原定19:30開場的演唱會,主角侃爺直至20:10才姍姍來遲,期間主辦方既無解釋,也無任何暖場表演。觀眾在雨中苦等,現場“退票”的聲浪此起彼伏。更令人失望的是實際演出效果與前期宣傳嚴重不符。
此前6月的宣傳稿中,主辦方宣稱為這次演出斥資1億人民幣,并將聯手國際頂級制作班底打造“全感官沉浸式視聽盛宴”,還會融入Yeezy潮牌秀場元素。但現場呈現的僅是一個空曠舞臺配合煙霧特效,既無伴舞、樂隊,也無精良視覺設計,簡陋舞美被觀眾戲謔為“像B超”。
花了5000多元購買最高檔門票的王女士在朋友圈痛心地形容:“像斥巨資去米其林吃了碗白粥。”她和朋友在暴雨中等待40多分鐘,最終迎來一場令人極度失望的表演。糟糕的現場體驗下,甚至出現了觀眾在現場玩手機游戲的無奈一幕。
網友拍攝的演唱會現場圖片。
“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糟糕演出的背后,本次演唱會的主辦方上海星珀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為了被質疑的焦點。成立僅37天,注冊資本僅50萬元,更是在極其倉促的時間線內完成全流程操作:從演唱會6月12日獲批、6月23日官宣合作、7月2日門票預售到7月12日晚最后的正式演出,整體時間還不足兩個月——這種臨時搭建的團隊被觀眾質疑缺乏專業能力。演出當晚不僅遭遇大雨侵襲,現場狀況更是頻出:音響設備多次故障,失控的煙霧效果讓觀眾陷入“聽不清歌詞,看不清人”的窘境。
主辦方于7月13日晚發表聲明致歉,稱因天氣原因導致舞臺核心視覺元素和煙霧效果未能達標,YE團隊為此進行了緊急調試,故延遲了開場時間。然而,眾多歌迷和網友對致歉聲明毫不買賬,紛紛質疑:“好省錢的演出,就是來圈錢的吧”、“這個錢太好賺了”。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眾怒還未平息,7月14日侃爺本人就在社交網站上發文感謝中國粉絲:“感謝我的中國粉絲,氣氛太棒了!會一直愛你們所有人,等不及下一場演出了。”他只字未提此前上海站演唱會的“遲到早退”事件,也未對現場混亂和觀眾失望做出任何回應。這番與現實觀感形成巨大反差的感謝,進一步點燃了歌迷的不滿情緒。
"史上最貴BGM",花錢買罪受
這并非侃爺首次因演唱會遲到引發眾怒,2024年韓國站的演唱會中,他就因遲到1小時且演出僅持續2小時引發韓網萬人聯名抗議。時隔一年,上海站再度上演遲到戲碼:在暴雨中提前退場,留下伴奏帶“硬控”觀眾20分鐘,被網友譏諷為“史上最貴背景音樂”。盡管有部分粉絲辯解“隨性”是他獨有的藝術特質和風格標簽,但以風格之名合理化違約,本質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
本次上海站演唱會票價本就不菲,980元至2680元的區間已屬高端。更令人玩味的是,區別于傳統內場折疊凳的排排坐,主辦方采用了先鋒的四面臺設計——場地中央矗立巨大舞臺,觀眾席則被“發配”至四周看臺。先鋒藝術感是有了,但購票者卻難掩心塞:“再挪一步怕是要到昆山了”、“這距離,狙擊手都看不清侃爺的臉”……
吐槽聲浪未歇,搶票熱度未減, 面對如此定價和觀演安排,門票依然是迅速售罄,原價2680元的票甚至被黃牛炒至6000元高位。也正因拉滿了期待值,看到“貨不對板”的演出呈現時,網友才會不留情面的吐槽:“2680元聽個伴奏帶,真當自己是‘AI歌手’了?”
面對如此糟糕的體驗,已有部分觀眾向上海消協等部門進行投訴。根據《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藝人嚴重遲到、演出未達合同約定質量屬于違約行為,觀眾有權要求退賠。7月14日,記者致電大麥網詢問退票事宜,客服工作人員起初以“演出已過場”為由拒絕退票。當記者提及部分消費者收到大麥網受理短信是否意味著可以退款時,客服回應僅承諾“反饋問題”,并未給出實質性的解決方案。維權之難,也讓人忍不住發問:在高票價演唱會時代,觀眾的尊嚴價值多少?
被慣壞了的表演者
侃爺上海演唱會引發的退票風波,表面看是藝人遲到所致,實則折射出高票價時代下觀眾對演出質量下滑、藝人職業態度懈怠以及行業規范缺失的集中抗議。其實,此類現象并非個例,近年來,拼盤演唱會質量縮水、明星表演敷衍已成演出市場常態。
早在2019年,歌手Ed Sheeran香港演唱會便因類似問題登上熱搜——演出下午六點開始入場,觀眾在雨中苦等三小時后才被宣布取消,卻始終未見藝人露面。盡管Ed Sheeran事后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致歉,但歌迷認為其行為缺乏基本尊重,紛紛吐槽“歌迷不配看你一眼?”。
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目前國內演出市場的深層問題:部分主辦方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壓縮成本,犧牲觀眾體驗;某些國際藝人則對中國市場缺乏應有的尊重,導致演出水準遠低于其他地區,簡單來說,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不行。加之目前市場監管機制尚不完善,消費者維權步履維艱,市場看似表面繁榮的背后,是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的嚴重滯后。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問題早已超出演唱會范疇,部分國外演出團隊的質量同樣堪憂,良莠不齊。不僅是熱衷演唱會的年輕群體頻頻失望,不少期望帶浙孩子接受藝術熏陶的家長們也經常“踩坑”。
我們在看誰的演出?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疑惑:打開購票平臺,365天幾乎每天都有《天鵝湖》;《菊次郎的夏天》雖遲但到,每年宮崎駿與久石讓的音樂會都會準時上演;更神奇的是,以“維也納”為代表的一眾國際樂團,仿佛都秉持著“國際主義精神”,年年元旦準時“跨國趕場”來華獻藝。
一時間,各種頂著“施特勞斯”、“一生必聽”、“皇家”、“古典”名頭的演出,簡直像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劇場冒了出來。包裝得煞有介事,但深究一下,不少演出團的名字一搜立馬就露了餡兒。
12月22日,樂團在觀眾“退票”聲中退場。視頻截圖
2023年12月,石家莊大劇院就上演了一出鬧劇。所謂的“比利時皇家交響樂團”被扒出不過是2007年由愛好者攢起來的業余團體,首席樂手們竟然是在海外公園里找的業余路人,而“皇家”二字更是純屬虛構。多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該場音樂會太“水”,檢票及演出時間推遲,演奏曲目重復且存在湊數情況,氣得現場觀眾紛紛大喊退票。而類似的擦邊球還有不少,比如“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柏林交響樂團”等樂團,看似名頭頗有來歷,卻是與在歐洲享有卓越盛譽,常駐德國著名的藝術殿堂柏林音樂廳的世界級樂團“柏林愛樂樂團”有著幾字之差的擦邊業余團隊。
圖片為小紅書網友發帖
客觀而言, 演出市場存在著地域差異。頂尖藝術團體的全球巡演成本過高,包括但不限于幾十上百號人的機酒食宿,還要加上龐大的樂器道具運輸等等。因此,他們的目的地和巡演路線基本就鎖定在了文藝消費力強的北上廣等少數城市。而對廣大的二三線及以下地區的觀眾來說,接觸頂尖國際團體的機會有限,這里幾乎成了“水團”泛濫的重災區。
從萬人演唱會到劇院舞臺,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中國演出市場的困境。消費者的憤怒與業內的反思交織,這場風波或將成為倒逼行業走向規范化的關鍵契機。
一個健康的演出生態需要多方合力。藝人以職業精神回饋每一場演出與觀眾期待;主辦方在票房追逐與藝術品質間謹慎平衡;監管部門亟待完善制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觀眾自身也要擦亮雙眼,理性消費,穿透明星光環的迷霧。
最重要的是對演出內容的質量審核與把關,應該成為不可逾越的防線,避免讓觀眾陷入“花錢被背刺”的窘境。若行業繼續縱容“票房至上”的短線操作,結果終將透支觀眾信任。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唯有誠意與專業才是演出市場恒久的基石,僅靠明星光環與營銷造勢,終究無法讓觀眾心甘情愿地長久買單。
演出在敷衍中倉促落幕,瓢潑的暴雨將現場澆灌得愈發荒涼。那些被冷雨澆透熱情、面面相覷的觀眾,其滿心無奈,終被觀眾王女士一語道破:“他的錢是大風刮來的,我的錢是大風刮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