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了一篇文章,講的是一位原本可以考上985大學的孩子,因為迷戀手機游戲,高考只考出了575分的成績,父母對這樣的結果極度不滿意,于是將他“掃地出門”,讓其自謀生路。在文后的評論中,有人支持父母的做法,認為需要讓孩子承擔“自己造成的后果”;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太極端了。
1)
對同樣一件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但就這個案例來說,的確是一個悲劇。導致這一悲劇的元兇,不是智力不足或學業不精,而是那個看似無害、實則暗藏巨噬力量的虛擬世界。
這個虛擬世界便是手機等電子產品所承載的無盡信息與娛樂。它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來了便利、知識和溝通,另一方面帶來了巨大誘惑與風險。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難平衡這兩個方面,而一旦失去平衡,手機便會從“工具”異化為“主宰”。那位本應考入985的孩子,無疑是被手機里虛擬世界的“巨噬力量”吞噬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與精力,所以他考砸了,并被父母驅逐。父母或許是希望通過這種極端方式讓孩子幡然醒悟,但這種做法的后果難以預料,它可能讓孩子在社會中碰壁后重新審視自我,也可能讓孩子徹底走向叛逆與絕望的深淵。
現實中,有不少被“斷舍離”的孩子深陷更深的迷茫與自我放棄,甚至產生厭世情緒,家長難道希望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嗎?作為父母,應該反思一下:孩子沉迷虛擬世界,是不是因為自己過度放任,亦或是自己不當的高壓與控制,導致孩子只能在游戲中尋求慰藉和逃避?在孩子沉迷虛擬世界的過程中,自己是否及時有效地介入并干預?
退一萬步講,現在問題已經發生了,我們是不是非得用簡單粗暴的“切割”來懲罰孩子?還是應該選擇冷靜溝通、耐心引導、修復關系?畢竟與成績下滑相比,虛擬世界帶來的麻痹感對青少年心智的侵蝕,往往更具破壞性。
2)
這個事件絕非個案,與此同時,高考的巨大壓力,以及社會對名校的過度追捧,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這類悲劇的發生。
名校固然好,但如果所有人都將“名牌大學”視為唯一成功路徑,孩子和家長都可能因此背負沉重的心理包袱。一旦目標落空,隨之而來的挫敗感和絕望感會被無限放大。
不管怎么說,孩子沉迷虛擬世界的問題必須正視并解決。這需要家長付出極大耐心與智慧。首先,在電子產品使用上,務必建立明確規則,包括限定使用時間、規定使用場景、并與孩子共同制定違規懲罰措施。這些規則應在平等溝通的基礎上達成,讓孩子理解并接受其必要性。其次,高質量的陪伴不可或缺。父母應多花時間與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參與他們的興趣愛好,提供豐富的線下活動,以此分散他們對手機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到現實世界的樂趣與溫暖。
歸根結底,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才是關鍵。當孩子擁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積極的生活追求,他們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誘惑。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成長路徑,讓他們在探索中找到自我價值,從而將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在體制內上班的朋友嗎?他們的工作狀態怎么樣?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