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
彩旗在風中獵獵作響,挖掘機轟鳴而過,熱熱鬧鬧的集中開工儀式不久后,一些項目就任由荒草漫過地基——據7月14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報道,記者調研發現,部分地方項目建設開工即停工,開工即“完工”,這不禁令人困惑,既然項目不成熟,當初為何要開工?
近些年來,一些投資項目集中開工較為普遍。由于招商引資是地方上的“重頭戲”,為了宣傳投資項目落地成果,也為了提振干事創業精神,不少地方都會選“好日子”舉辦集中開工儀式,然而,其中不少項目都成了“湊數式開工”。報道梳理了這一現象的多種表現形式,如開工即“完工”,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手筆開工,“半拉子”收尾;反復搞開工,有場面沒內容,等等。
讓早已成熟的項目延遲開工,讓不成熟項目“早產”,其危害不容小覷,前者可能錯失機遇,增加成本,而后者則可能遭遇“爛尾”。背后原因多半是地方有關方面為彰顯政績、提振信心,忽視了部分項目的實際情況。在一些主政官員那里,不搞集中開工,似乎不能展示項目的數量和成績;不搞隆重的開工儀式,便可惜了好不容易湊成的規模和陣勢,為的就是能表現給上面看、“演”給群眾看,以顯示“我能,我很能,我多能”。
本質上看,這種“湊數式開工”,是一種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光是集中開工儀式就得浪費不少錢,而開工即停工,對項目投資者而言,也會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造成不小的浪費,最終買單的是納稅人和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湊數式開工”將形式主義演繹到極致。有通報指出,有的地區2025年春季集中開工的35個項目中有6個為重復項目,個別縣區單個項目反復開工3次。這類重復開工現象實為政績造假,完全是為了“面子”,毫不顧“里子”。
近年來,針對各種形式主義,中央和地方陸續推出一系列治理舉措,取得了較好成效。眼下,面對“湊數式開工”的形式主義,有關方面要及時發現并予以重視,并盡快展開有效治理,在讓投資項目回歸成長規律、確保成熟一個開工一個的同時,也要杜絕權力任性干涉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此外,還應以“零容忍”的態度對數據造假、資源浪費等行為堅決說“不”,將更多考核權重放在項目質量、后續運營效果和社會效益上。
正如報道所言,一旦進入了“湊數式開工”的序列,一些被寄予厚望的項目,本應是地方發展的“墊腳石”,到頭來卻成了“絆腳石”。希望相關方面能及時針對這一亂象展開有效治理,努力揭穿背后決策者“打腫臉充胖子”的小心思,真正讓項目建設成為推動地方發展的強大動力。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