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消息在軍事圈內激起不小波瀾:在陸續采購反艦導彈之后,臺灣當局又將大手筆揮向了美國,以高達900億新臺幣的預算,計劃購入更多M109A7自行榴彈炮。這筆巨額軍購,無疑是繼此前反艦導彈采購后的又一“大單”,也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臺海局勢的復雜與敏感之上。
外媒截圖信息
對于一位關注軍事動態的頭條號作者而言,這絕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裝備采購新聞。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是臺灣當局在軍事戰略上的深層考量,是美國在印太戰略中對臺海扮演角色的持續塑造,更是橫亙在兩岸之間,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戰略博弈。
“不對稱作戰”的加碼還是“以武拒統”的幻想?
當臺灣方面宣布這筆900億的火炮采購案時,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是其一直宣揚的所謂“不對稱作戰”思路。在西方某些戰略家的鼓吹下,“不對稱作戰”似乎成了臺灣應對大陸軍事壓力的“靈丹妙藥”。即通過發展能夠對解放軍造成“巨大傷害”的“小而精”武器系統,來威懾大陸,達到“以武拒統”的目的。
運輸中的109
從這個角度看,M109A7自行榴彈炮的采購,似乎也符合這種邏輯。這款火炮在精確打擊能力、射程以及戰場生存能力上都有所提升,被認為能增強臺灣陸軍的火力支援與壓制能力。在一些人看來,如果能在關鍵節點部署這些先進火炮,或許能在未來的潛在沖突中對解放軍的登陸部隊或集結區域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脅。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不對稱”是相對而言的,更是基于一種極為有限的、理想化的戰場設想。面對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強大軍事實力和體系化作戰能力的現代化軍隊,僅僅依靠幾筆先進武器采購,就能扭轉乾坤,這種想法無異于癡人說夢。
魚叉導彈試射
首先,軍事現代化是體系化的。現代戰爭拼的絕不僅僅是幾件先進武器的性能,更是整個作戰體系的融合與效能。從偵察預警、指揮控制、信息傳輸到精確打擊,任何一個環節的短板都可能導致整個體系的失效。臺灣采購再多的先進火炮,如果缺乏有效的戰場感知能力、精準的火力指引體系以及強大的后勤保障能力,這些火炮最終能發揮多大效能,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109發射
其次,戰場的空間與時間維度。臺海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戰場的特殊性。有限的戰略縱深,密集的人口分布,都使得大規模的陸戰難以展開。在現代高強度對抗中,火炮陣地一旦暴露,很快就會成為對方精確打擊的目標。即使M109A7具有“打了就跑”的能力,但在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極高的現代戰場上,其生存空間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再者,真正的不對稱在于戰略意志與決心。“不對稱作戰”的本質,并非僅僅是武器裝備上的不對等,更重要的是戰略目標、戰略意志以及對風險承受能力的不對等。對于大陸而言,解決臺灣問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核心利益所在,具備無可比擬的戰略決心。而對于臺灣當局而言,其所謂的“以武拒統”更多的是一種被動防御,是在某些外部勢力慫恿下的鋌而走險。這種不對等的戰略意志,才是決定最終勝負的關鍵。
因此,與其說這900億的火炮訂單是為“不對稱作戰”加碼,不如說它更像是臺灣當局在“以武拒統”這條死胡同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麻痹和幻想投資。
“政治籌碼”的算計與“美國優先”的本質
當臺灣在軍事采購上不斷“豪擲”的時候,我們很難不將目光投向這筆交易的另一方——美國。美國對臺軍售,從來都不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它始終是其印太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更是其對華遏制政策的具象化體現。
這900億的火炮訂單,與其說是臺灣的軍事剛需,不如說是美國巧妙的“政治籌碼”和“經濟收割”。
109榴彈車
首先,對臺軍售是美國維系其區域影響力,攪動臺海局勢的慣用手段。通過向臺灣出售武器,美國一方面可以向盟友展示其對所謂“安全承諾”的“堅定不移”,另一方面又可以持續在臺海問題上制造摩擦,為自己介入區域事務尋找借口。這種“切香腸”式的策略,使得臺海局勢始終處于一種可控的緊張狀態,既能牽制中國大陸的戰略精力,又不至于徹底失控導致全面沖突。
其次,對臺軍售是美國軍工復合體龐大利益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長期以來,美國的軍工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都是重要的“武器供貨商”。當美國國內的軍費增長遇到瓶頸時,向盟友和伙伴出售武器就成了維持其軍工產業盈利的重要途徑。臺灣采購的這些先進武器,無論是M109A7火炮,還是此前的反艦導彈,都價值不菲。這筆900億的訂單,無疑又將為美國軍工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
魚叉系統
再者,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是在巧妙地將臺灣推向“前沿陣地”,承擔潛在沖突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樂于看到臺灣不斷增加軍備開支,甚至鼓勵其發展所謂的“自我防衛”能力。因為這樣一來,一旦臺海有事,臺灣就可能成為美國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標的“代理人”,而美國則可以坐收漁翁之利,甚至在沖突爆發后,通過援助、制裁等方式,進一步削弱中國大陸的影響力。
因此,當我們看到臺灣這900億的火炮訂單時,我們更應該看到,這筆巨額資金最終流向了誰的口袋,誰在背后操弄著這一切,以及這筆交易對于所謂的“臺灣安全”究竟能帶來多少實際價值。說到底,這不過是“美國優先”原則下的又一次具體體現,而臺灣,則不幸成為了其中的“買單者”。
臺海困局:歷史的必然與未來的抉擇
從反艦導彈到自行火炮,臺灣當局的每一次軍事采購,都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臺海局勢的復雜與多變。然而,在這些看似波瀾起伏的軍事交易背后,兩岸關系的本質和發展方向,卻有著其歷史的必然性。
中國海軍編隊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祖國統一是這一進程中不可逾越的篇章。這是歷史的大勢,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任何試圖通過外部勢力干預,通過軍事對抗來阻撓這一進程的行為,都注定是徒勞的。
我們理解,對于臺灣民眾而言,面對臺海的復雜局勢,心中難免會有各種擔憂和焦慮。然而,解決臺灣問題,絕非只有“武統”一條路。大陸方面始終秉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誠意。
魚叉導彈
真正的安全,從來不是靠幾件先進武器就能獲得的。真正的安全,來源于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來源于對中華民族共同未來的認同,來源于攜手共創和平發展的美好愿景。
臺灣當局的每一次“豪擲”軍購,都像是在為“以武拒統”的幻想添磚加瓦,也都在無形中消耗著臺灣民眾的福祉。這些本可以用于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寶貴資金,卻被用來購買注定無法改變大局的武器裝備,這無疑是令人痛心的。
我們希望,臺灣當局能夠真正看清歷史的大勢,回歸到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與其盲目追逐那些看似光鮮卻徒勞無功的軍事采購,不如將精力放在改善兩岸關系上,放在為臺灣民眾謀求福祉上。
中國航母編隊
未來的臺海,和平統一依然是最好的選擇,也是最符合兩岸同胞根本利益的選擇。這需要智慧,需要擔當,更需要對歷史和未來負責的勇氣。
這筆900億的火炮訂單,或許只是臺海風云中的一朵浪花,但它所激起的漣漪,卻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在歷史前進的洪流面前,任何逆流而動的企圖,都注定要被時代所淘汰。兩岸關系走向何方,關鍵在于臺灣當局的選擇,而歷史,終將給出最終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