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日報網消息,7月1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布,8月1日起對歐盟進口商品加征30%關稅,理由是美歐貿易逆差及歐盟“不公平”政策。馮德萊恩回應稱會繼續準備反制措施,認為此舉將擾亂跨大西洋供應鏈,損害雙方企業和消費者。歐盟原本計劃對美210億歐元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一直未實施,寄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美國還放話,若歐盟報復,除30%附加稅外,會再加一筆同等數額的稅費。
法國《世界報》分析,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美國本土也有矛盾,但對歐盟是現實威脅。歐盟超五分之一的對美出口產品可能面臨重稅。歐盟處境尷尬,一方面安全、金融等依賴美國,另一方面成員國分歧大。法國國立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塞巴斯蒂安·讓表示,屈服于美國“貿易訛詐”是錯誤,局勢升級對誰都沒好處,尤其歐洲。讓步的經濟代價看似可接受,后果卻深遠,可能無法取消現有額外關稅,未來還可能有新措施。
貿易(資料圖)
這還會讓歐洲付出政治代價,國際上顯得屈從美國,內部給人可隨意接受經濟侵略的印象,甚至讓本就危險的多邊貿易體系更糟。特朗普政府這種針對特定國家加征關稅的做法,可能讓世界貿易碎片化。歐盟原材料和能源高度依賴進口,這種不穩定會使其損失慘重。分析認為,特朗普這關稅政策看似突然,實為施壓策略,濫用關稅也在反噬美國經濟。法廣網稱,特朗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后,對盟友和競爭對手斷斷續續加征關稅,擾亂了金融市場,還引發了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
而且,能不能和貿易伙伴國達成協議,已給特朗普政府帶來壓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關稅不會立刻見效,經濟學家預測年底可能顯現。7月13日,布魯塞爾把原定于7月14日生效的對美鋼鐵和鋁關稅反制措施暫緩。路透社認為,歐盟還是想通過談判爭取更好結果,避免貿易戰。馮德萊恩13日表示,面對美國30%關稅,歐盟會繼續談判,同時準備報復措施,還會把反制措施暫停期延到8月初。
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資料圖)
要知道,歐盟4月就通過對210億歐元美國商品加征25%報復性關稅的計劃,為談判推遲到7月14日,現在又延到8月1日。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在社交平臺質疑,再次退讓是否正確。他14日接受德國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采訪時,呼吁歐盟明確反對特朗普,認為這些關稅沒道理、很武斷。特朗普在談判中途突然發關稅信函,簡直是“一記耳光”。他覺得強硬立場肯定有用,必須讓特朗普知道歐盟的經濟實力,不能被勒索。
歐盟反制后,美國態度有了微妙變化。外媒報道,特朗普稱美國會繼續和歐盟談判,這有點欺軟怕硬。其實歐盟手里有牌,比如通過能源采購給美國施壓。美國是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經濟很依賴傳統能源產業,歐盟要是對美國能源產品加征關稅,其石油和天然氣就會失去競爭力。歐盟能源采購渠道多,就算不從俄羅斯買,也能從中東進口,價格還比美國的便宜。
歐洲官員(資料圖)
馮德萊恩在收到特朗普關稅威脅前,剛在歐洲議會上抨擊了中國。7月8日歐洲議會上,她稱歐盟未來會以“去風險”方式處理對華關系,還炒作中國“產能過剩”,渲染中國對俄“支持”加劇歐洲不穩定。她還對中方提了三點要求,一是降低“過剩”產能、放寬市場準入,二是取消稀土等出口限制,三是限制中俄合作。
這些都是老調重彈,中方早就回應過,中國外長訪歐時也當面強調,“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中國不是美國,歐盟不該把美國的路套用到中國身上”。中國外長還勸馮德萊恩別把中歐關系定位成“對手”,雙方應該是伙伴,歐盟該對華采取更積極務實的政策。馮德萊恩當時也說會深化雙邊合作,發展更建設性的中歐關系。可現在看,她把中國外長的話當耳旁風,言行不一。
馬克龍(資料圖)
歐盟如今的處境是自找的,沒認清局勢。對中國高估自己,對美國又太軟弱,結果兩邊都沒討到好,美國收割歐盟幾乎成定局。要是不想同時和中美陷入貿易沖突,歐盟該改改對華態度,不帶情緒偏見看待中歐經貿關系,用實際行動推動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