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軍科幻戰艦DDG-1000型隱身驅逐艦二號艦“邁克爾·蒙索爾”號抵達日本橫須賀軍港,開啟自己的首度部署之旅。很快,軍迷們驚訝地發現,其前半部分艦身銹跡縱橫,不乏從甲板延伸到水線的長條痕跡。高聳的艦體中部,也出現多處外表剝落、露出內部被腐蝕部位的凄慘景象。不少軍迷驚呼看似科幻的DDG-1000已經被中國務實的055大驅甩開了距離,尤其最近DDG-1000正在折騰安裝高超聲速導彈,屬于還沒裝上,都已經處于落后的境地。
進駐橫須賀的“邁克爾·蒙索爾”號
一、銹跡斑斑卻仍然“得寵”
其實首艦“朱姆沃爾特”號三年前抵達東亞時,艦體也銹跡斑斑,而且多次因為故障趴窩。像2016年11月穿越巴拿馬運河時,就因為主軸潤滑油冷卻器故障,不得不由拖船拖走。但表現如此糟糕的驅逐艦,如今卻依然是美國海軍的“心頭肉”。看到中國055大驅已經把鷹擊-21高超聲速導彈玩得越來越明白,美國人也動起了改造的心思——“朱姆沃爾特”號在2023年駛入英格爾斯造船廠船塢,拆掉了一座155毫米艦炮及配套裝置,換裝四座三聯裝垂直發射管,并于去年末結束改造,正在等待海試。三號艦“林登·約翰遜”號則緊隨其后,正在進行硬件改造。美國海軍計劃將這兩艘驅逐艦,打造成首批高超聲速武器海上作戰平臺。
“朱姆沃爾特”號搭載的新垂直發射單元
二、效仿055卻慘遭碾壓
國內早就習慣了055搭載鷹擊-21的場景,至少32個9米長“深坑”的布局,對應著數量驚人的超聲速武器容量。相比于DDG-1000大動干戈,卻只能搭載12枚艦載高超聲速武器的收益,優勢非常明顯。此外,DDG-1000作為一艘14000噸級的大型驅逐艦,只搭載了80個710毫米口徑的MK-57,常規發射單元質量、數量依然被12000多噸的055碾壓。拆掉炮彈價格昂貴的155毫米主炮,增加12個發射單元以容納高超聲速武器,看起來顯著提升了DDG-1000戰斗力,實則至今還是一團泥濘。
055的垂發布局要比DDG-1000強多了
2019年5月,美國海軍將DDG-1000的作戰定位,從“對陸攻擊”調整為“大洋獵殺”,并將當時即將開始服役的055,設為重點目標。翌年,DDG-1000開始考慮搭載高超聲速武器。由于配套的“常規快速打擊(CPS)”武器系統,設計直徑高達1270毫米,遠超MK-57容量,所以不得不重新設計垂發裝置。整整五年時間過去后,DDG-1000目前只有一艘完成改造,預計在2027年結束海試,2028年才能進行實彈測試。前提是至今狀態依然不明,距離量產很遠的CPS,能在2028年服役。
夜色中的DDG-1000看起來還不錯
三、故障頻頻更是大問題
就算兩艘DDG-1000能一切順利,在2030年正式列裝CPS,后勤保障和妥善率依然是個大問題。首艦“朱姆沃爾特”號從2016年服役到2023年入塢改造,總計七年時間只完成一次部署,并且還是象征性地在東亞轉一圈,沒有真正伴隨編隊長期在海上活動。“邁克爾·蒙索爾”號2019年服役至今也有六年,首次部署還在半路出了故障——該艦其實在今年3月28日就從圣地亞哥出發,之所以最近才到橫須賀,是因為抵達關島后出現工程故障,整整修理了60多天才解決。說白了,DDG-1000本來就拖著一副病懨懨的身軀,卻還得硬塞進來大尺寸垂發,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內部空間和能源供應雪上加霜,這個思路是很奇怪的。
DDG-1000現在走的這條路很不合理
結語
DDG-1000服役后的隱身表現相當不錯,很多時候都得特意搭載角反射器以避免發生事故,但這只限于經過妥善維護,短期部署的情況下。一旦部署周期拉長到幾個月,隱身屬性就因為脆弱的表層結構損傷而大幅削減,缺乏實用價值。考慮到單艦79億美元的建造成本、故障率高到離譜的保障屬性,其設計思路很明顯不屬于這個時代,遠沒有性能相對平庸,以實用為主的055可靠。但美國空軍偏偏要“錯上加錯”,繼續在DDG-1000身上折騰高超聲速武器,既無法達到快速完成實驗,保障CPS和配套垂發單元服役的目的,也無法讓DDG-1000戰斗力發生質變,除了一堆“史密斯專員”在項目中暢游,實在想不出別的合理解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