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熱搜之外的稱呼
過去一周,“娃哈哈18億信托”幾乎住在熱搜。
可如果你在街頭巷尾聽一聽,會發現大家談論的并不是18億,而是:
“聽說老宗外面那個孩子,一分錢都拿不到?”
“正房生的才是娃,外面生的只能算哈。”
**一句調侃,把法律條文與人情的裂縫撕成了峽谷。**
02 法律早已寫好的答案
《民法典》第1071條寫得很清楚:
“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繼承權。”
一行字,不到30個字符,
但在現實里,它得先穿過三道門:
? 親子鑒定——有人不愿采血;
? 戶口本——有人從未被寫進“與戶主關系”;
? 葬禮站位——有人連花圈都不能擺前排。
**法律把天平擺平了,生活卻把秤砣悄悄挪走。**
03 18億之外的“隱形資產”
娃哈哈真正的資產,從來不只是錢。
它還包括:
? 一個姓氏帶來的融資便利;
? 一張合影就能漲停的股價;
? 一場追悼會上被提起的“創業基因”。
這些無法寫進信托合同,
卻每天都在為“婚生”兩個字默默分紅。
**非婚生子女想分的,其實是這份“無形資產”,**
**而法律對“感覺”無能為力。**
04 人情社會的三道過濾網
我采訪了三位律師,他們都遇到過同一件事:
遺囑公證時,老父親明明寫了“所有子女均分”,
最后卻會在“受益人關系”一欄里,
把非婚生子女寫成“其他”。
不是律師不懂法,而是老人心里有一道算術題:
“如果把名字寫在一起,
老伴會不會哭?
長孫會不會怨?
幾十年的人情賬,會不會一夜翻桌?”
**法律可以判輸贏,卻判不了誰掉眼淚。**
05 一碗水的經濟學
經濟學家說,18億現金足夠在杭州買下一整條商業街。
心理學家卻提醒我:
“孩子的安全感,常常值不到一杯奶茶錢。”
我曾在調解室見過一個12歲的男孩,
父親去世后,他與同父異母的哥哥分房產。
哥哥分到了商鋪,他分到了存款。
男孩只問了一句:
“我以后還能不能去公司年會?”
**原來他爭的不是錢,是一張能被叫上臺合影的入場券。**
06 裂縫的盡頭,不是勝負
娃哈哈的案子最終會怎樣,法院會給出答案。
但可以預見的是:
無論判決書寫得多完美,
總有人會把它折疊成“八卦”繼續流傳:
“老宗還是偏心。”
“外面的孩子就是不如家里的親。”
**法律能終結訴訟,卻終結不了竊竊私語。**
07 我們可以做什么?
? 如果你是立法者,請在條文之外,再添一條“親子關系確認綠色通道”;
? 如果你是企業家,請在遺囑里,把“所有子女”四個字寫得比金額更大;
? 如果你是圍觀者,請在轉發時,把“非婚生”三個字替換成“孩子”。
**我們無法填平18億的裂縫,**
**但可以在每一次稱呼里,把裂縫磨窄一毫米。**
08 最后一句話
18億終將到賬,
但錢到賬之前,
請先讓“孩子”兩個字到賬。
**因為法律只能保證他們分得到錢,**
**而我們要保證他們分得到體面。**
【注:本文為個人見解,僅供娛樂和啟示,不喜勿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