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深化全國文明村鎮建設,文明鄉風是靈魂,有效治理是基礎。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以村民為主體制定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依托“銀齡智講團”提升規約的認同感與傳播力,借助“積分制”構建規約踐行的長效機制,成功探索出一條“規約引領、多元共促”的文明鄉風建設路徑,有力推動了文明理念入腦入心、善治德治落地生根。
大家來“制”約:讓村規民約“源于民需體現民意”
村規民約的生命力源于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共識。在制定或修訂村規民約前,各村組織村干部、老黨員、網格員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通過召開“板凳會”“院子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在充分吸納民意的基礎上,各村將收集到的共性問題和普遍期盼,梳理轉化為村規民約的具體條款。內容力求實在、管用、好操作,避免空泛口號。
村規民約并非一成不變,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和村莊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需求,各村定期組織村民代表進行評議,對村規民約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細化和完善,確保其始終與時俱進、貼合實際、富有活力。
“聞集鎮各村始終堅持民主協商、問需于民的原則,聽民聲、定條目、常更新,確保村規民約內容真正反映村民普遍意愿、解決實際問題。”聞集鎮宣傳委員米會珍說。
“銀齡”巧宣講:讓規約道理“從墻上走進心里”
制定好的村規民約,如何讓男女老少都理解、認同并愿意遵守,聞集鎮有自己的“金話筒”——“銀齡智講團”。這支由本村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師、老黨員組成的隊伍,在村規民約的傳播和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鄉音土話解深意。智講團成員生于斯、長于斯,熟稔村情民意,精通方言鄉音,他們不講深奧理論,而是用最接地氣的語言、最鮮活的身邊事例,在村頭大樹下、文化廣場的“板凳課堂”上,向村民解讀村規民約。他們結合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例子,用最親切的鄉音解讀規約條文背后的道理,使抽象的規定變得可感可觸、通俗易懂,有效消除了理解障礙,增強了情感認同。
情理調解促踐行。在日常村務管理和糾紛調解中,智講團成員憑借其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在村民中的威望,主動介入、化解矛盾。團長王振說:“我們在調解鄰里矛盾、家庭糾紛時,常常援引村規民約的相關條款作為依據,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規’明事。這不僅有效化解了矛盾,更在實踐中強化了村規民約的權威性和約束力,引導村民自覺按規約行事。”
文藝演出鑄自覺。有文藝特長的智講團成員通過編排《抓鬮》《說彩禮》《夸媳婦》等節目,巧妙地將農村生活中的“天價彩禮”“婆媳關系”等內容融入劇情中,將村規民約中關于鄰里互助、孝老敬親、抵制陋習的條文,化作三句半的詼諧節奏、方言小品的親切演繹、地方戲曲的悠揚唱段。在掌聲與笑聲間,可感可知的鄉情故事代替生硬的文字,在村民心間悄然播種,那些關于“理”的條款,早已隨情節流淌、借曲調回響,悄然沉淀為日復一日的自覺行動。
“積分”激活力:讓守規約從“應該做”到“爭著做”
為了破解村規民約執行中可能出現的“動力不足”“難以持久”等問題,聞集鎮創新引入“積分制”管理模式,把村規民約中倡導的正面行為和需要約束的負面行為,細化為清晰、可操作的積分項目,并明確賦分標準,助力推動村規民約落實落細,讓無形的文明風尚變得可衡量、可積累、可兌換。
實惠兌換增動力。全鎮21個行政村均建立了“積分超市”。村民通過遵守規約、參與村莊治理積累的積分,可在超市兌換實用的生活物品。這種“做好事有回報”“守規矩得實惠”的直觀激勵,有效激發了村民的內生動力,將遵守規約從“應該做”轉變為“主動做”“爭著做”。據統計,2024年聞集鎮累計發放5萬余分、兌換1800余人次、物品金額7.5萬余元。“做了好事,還有實惠的獎勵,現在大家都積極主動參與到村莊治理中來了,干群關系融洽了、鄰里關系和諧了、鄉風民風也改善了。”聞集鎮尚營村書記陳軍說。
村規民約是深化全國文明村鎮建設、涵養文明鄉風的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聞集鎮在村規民約的制定、宣傳、踐行上積極探索,形成了“民主立規凝聚共識——鄉音傳理深化認同——積分促行激發動力”的完整閉環,有效激活了村民自治的內生動力,讓文明理念從紙面走向田間地頭、融入日常生活。聞集鎮將繼續用好村規民約這把“金鑰匙”,不斷探索完善,為鞏固全國文明村鎮建設成果、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奠定更加堅實的文明基石。(孫梓豪 馬路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