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瀝青路串聯起群山溝壑,翠綠的柑橘林一片連著一片,農家小院內繁花似錦,文明標語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這些細節,是資陽市雁江區豐裕鎮高洞村留給我們的主要印象。
今年5月,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名單公布,高洞村榜上有名。這個曾經的“插花式”貧困村,在“一顆橘子”的帶動下,以推進文明村鎮建設鋪開美麗鄉村新畫卷,從內而外煥發出蓬勃的精神風貌,以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 老式村落煥發新生
仲夏時節,萬物蔥蘢。7月8日,走進高洞村,畫有紅黃藍三色線的“彩虹”公路蜿蜒在山丘之間,古樸整潔的農房“棲息”在潔凈如新的公路旁,樓前草木新,院內花似錦。這個曾經的“插花式”貧困村,靠著“一顆柑橘”改善了人居環境,擦亮了鄉村底色。
鄉村民居。
“這批雁媛第一年掛果,果果確實長得漂亮,今年的價格應該也不錯。”高洞村副主任熊剛的身后,成排的柑橘樹呈現出獨特的風景,它們“個子”不高,卻下盤穩扎,充滿歲月感的柑橘老樁托舉著不算粗壯的雁媛樹枝,演繹著柑橘的產業迭代故事。
“我們村是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規模化種植柑橘的,從原來的粗放化管理到現在的精細化種植,柑橘品種也更新換代了。現在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在村內采用了水肥一體化、無人機飛防、生態防蟲等技術,科學種植柑橘。”熊剛感嘆道。
高洞村柑橘園。
如今的高洞村,科普公園、游客中心、研發中心等巧妙組合,形成了集種植、科研、旅游、休閑等于一體的現代化柑橘產業發展基地,也成為拉動全鎮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目前,全村種植柑橘3000余畝,主要種植雁媛、早熟蜜橘、耙耙柑等品種,年產值3000余萬元。
產業興則鄉村興,產業發展的紅利也逐漸展現在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洞村拆掉違建、擴寬村道、翻新農舍,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檔升級,美麗的村莊讓村民們滿心歡喜。
“高顏值”的“面子”背后,“里子”同樣也“翻了新”。近年來,高洞村依托柑橘產業,融合推進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文化建設齊頭并進,建成農文旅融合項目佛山橘海·橘樂田園景區,留住青山綠水的同時也記住鄉愁。
一顆小小柑橘,壯大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帶動一地發展。老式村落破繭成蝶,在青山綠水間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明生根 鑄就鄉風新氣象
藍天白云下,青山如黛,道路整潔,主題文化墻生動醒目。樹蔭下乘涼的村民神態安詳,悠閑地聊著家常——這正是今日高洞村和諧宜居的生活寫照。
走訪村民。
“最近天氣熱了,雨也多,大家房前屋后不要堆柴堆多了,注意排水,屋潮了容易生病。”當天上午,高洞村黨委副書記王艷走進村民家中,一場小型“壩壩會”在葡萄架下開了起來。村干部化身文明宣講員,結合村民生活習慣,將破除陳規陋習推動移風易俗講得生動有趣,現場時不時傳來大家的歡笑聲。
農家書屋。
重塑鄉村文明新風尚,村規民約更“約”出了新標準。村兩委結合村民意見建議,在創業、為民、義務、敬老、和諧、法治6個方面制定村規民約,推動全村“外在美”和“內涵美”同步發展。
走進高洞村黨群服務中心,這里既是村干部的辦公點,也是婦女兒童之家、農家書屋等功能陣地。同時,在黨建引領下,該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開展道德模范宣講等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典型標桿作用,推動村民文明素質不斷提升。
“群眾的生活好起來了,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上升了,我們還會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垃圾分類、關愛老人等志愿活動。這次有幸入選是對我們的鼓勵,相信憑借大家對這片鄉土的熱愛,大家會將這份鼓勵轉化為精神力量,更好地投入到鄉村建設中。”王艷說。
實習記者 朱雨芩 全媒體記者 劉佳雨 李達
來源:資陽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