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網消息,俄烏沖突近日上演了荒誕一幕:一支由自殺式地面機器人和多旋翼無人機組成的“幽靈部隊”,竟迫使哈爾科夫地區的俄軍士兵繳械投降。烏軍第3獨立突擊旅7月9日宣稱,在摧毀多個掩體后,一臺裝載炸藥的機器人逼近部分坍塌的俄軍庇護所時,士兵主動走出投降,隨后被無人機押送至烏軍防線。這場沒有人類士兵參與的“機器人首勝”,標志著沖突形態正滑向科幻小說的領域。
恰在此時,特朗普7月10日通過電話采訪拋出一項震驚北約盟友的協議:今后美國援烏武器將先運至北約,再由其轉交基輔,所有費用由北約成員國“100%支付”。這套機制在今年6月北約峰會上由美、烏、北約三方敲定,實則是特朗普精算師般的操作——美國既保全了對烏軍援的“道義姿態”,又將沉重的財政包袱徹底甩給歐洲。
特朗普(資料圖)
表面看這是場“三贏交易”:烏克蘭仍獲武器輸血;北約維系了聯盟存在感;而美國用拜登遺留的3億美元庫存彈藥(愛國者導彈與中程火箭彈),便換來對歐洲安全事務的持續掌控。但更深層的算計在于,特朗普借北約之手完成了戰略重心東移的關鍵一步——當歐洲深陷烏克蘭泥潭時,美國得以將更多資源投向亞太。
澤連斯基的配合堪稱“及時雨”:就在特朗普宣布新機制后不久,烏政府突然宣布制裁5家中國企業,指控其向俄提供無人機零部件。然而這些所謂“證據”,不過是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民用標準件(螺絲、電池等),多國產品混用本就是常態。這份倉促的“投名狀”暴露了基輔的焦慮——他們急需在美國戰略收縮時,用反華姿態維系西方關注。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對俄態度驟變也耐人尋味。從初期斷供軍援施壓烏方談判,到如今默許北約全額援烏,轉折點正是普京的“不妥協”。俄羅斯堅持既定軍事目標,甚至在朝鮮3萬援軍即將入場的風聲下繼續推進。當特朗普意識到自己“調停者”身份反被普京用作牽制烏克蘭的棋子時,便果斷切換策略:用北約的武器和烏克蘭的機器軍團,對莫斯科發起“反向極限施壓”。
美軍援的實際影響立竿見影。參議員格雷厄姆7月13日透露,美國武器正“在未來幾天涌入烏克蘭”,且將提供額外資金支持。更關鍵的是,白宮已計劃向烏移交進攻性武器——這直接突破了拜登時期的防御性武器紅線。特朗普看似自相矛盾的操作背后,是商人式的成本管控:讓歐洲付錢打仗,自己只出庫存舊貨,卻仍握緊戰場主導權。
澤連斯基(資料圖)
回到那支迫使俄軍投降的機器人部隊,其意義遠超單次戰術勝利。當無人機群以算法精準摧毀工事,地面機器人攜帶炸藥抵近威懾,士兵面對的已非傳統沖突。這種“零傷亡”作戰模式一旦規模化,將徹底改寫戰場規則——它既彌補烏軍兵力短缺,又以機械的冰冷加劇心理壓迫。對俄羅斯而言,真正的麻煩不是北約賬單,而是技術代差正轉化為新的不對稱打擊。
沖突的天平從不只傾向火力或兵力。特朗普的甩鍋操作與澤連斯基的機器戰士,在2025年7月構成一組危險協奏:前者用盟友錢包延續沖突,后者以硅基生命替代血肉之軀。當美國從俄烏牌局抽身卻仍握有籌碼,當烏克蘭用制裁中國表忠卻難掩疲態,戰場上的機械軍團已然成為最刺眼的注腳——沖突從未遠離,只是換了玩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