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熱搜:“廢話越多的人越幸福”,評論區里很多網友對此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看到沒!說誰整天太吵了呢!
那我可太幸福了,整天小嘴巴巴沒停過~
怪不得我老是不開心呢,是因為沒人跟我說廢話啊。
圖源:某社交平臺
在心理學中,廢話其實有個比較正式的名字,叫做 Small talk,可以翻譯成閑聊,指的是一種在社交場合中非正式、日常性的語言互動,其核心目的是為了維系人際關系,話題多為天氣、近況和瑣事等,所以通常不會包含實質性的內容。[1]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廢話似乎就是沒啥用的話,聊天的時候還是少說為好。但是,心理學發現,廢話其實是社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它對于我們日常的幸福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廢話背后的幸福心理學。
我們為什么需要廢話?
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提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聊天除了交流信息以外,還包含著各種社會和情感意義,總結起來可以認為有以下三種核心功能:[1]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用于表達事實、經驗和觀點,是語言中最直接表達意義的功能,比如“我今天要開會”、“這個天氣看起來要下雨”。
·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傳達信息本身,而是為了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比如“你最近好嗎”、“你今天穿得真好看呀”。
·文本功能(Textual Function):呈現信息組織和結構的功能,讓說話者的信息條理清晰,更好理解,比如“首先我們做個簡單介紹,再進入主題”、“關于你剛才提到的幾點,我有一些補充”。
而閑聊其實就是充分發揮了語言交流的人際功能,不需要認真地說一些大事,也不用表達立場或觀點,而是在傳達一種“我想要與你建立或保持社交關系”的意愿。
有心理學家將人際關系比喻成一臺機器,通常來說,如果正在運作的一臺機器沒有壞的話,肯定是會嗡嗡作響的,而人際關系也是如此,如果雙方的關系是正常的,那也一定會需要這些沒啥用但是嗡嗡作響的“廢話”。
所以,當身邊有人總在你耳邊嘰嘰喳喳個不停,請不要嫌棄Ta,Ta其實只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跟你增進感情而已。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多說廢話真的能更快樂嗎?
心理學家鮑邁斯特和利里提出的歸屬感假說(Belongingness Hypothesis)認為,歸屬感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和動機,人們渴望形成和維持穩定、積極的人際關系,從而保持心理健康和積極情緒。[2]這種動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人們需要與少數幾個人保持頻繁和積極的社交互動;
·這些互動必須發生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之中。
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歸屬感的需求,我們都需要經常與那些跟自己有著強關系(Strong ties)的人保持社交聯系,比如親人、伴侶和朋友等。而閑聊就是一種很重要的保持社交互動的方式,通過一些沒什么重要內容但是很輕松的話題,既能在對方面前刷刷親密度,又能帶來歸屬感上的滿足。這其實就是閑聊天會帶來快樂的根本原因。
既然有強關系,那就意味著也有弱關系(Weak ties),指的是那些聯系不頻繁、情感聯系較弱的關系,比如同事、鄰居或偶有接觸的人等。那么,跟這些不太熟或者陌生的人閑聊也能變快樂嗎?
心理學家桑德斯特羅姆和鄧恩為此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咖啡店外隨機招募了 60 名路人,并隨機分為兩組,兩組路人都需要進咖啡店買一杯咖啡。不同的是,其中一組需要與收銀員簡單閑聊一會兒,而另一組則必須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交談。
結果發現,閑聊組的人在事后報告了更強的歸屬感和更積極的情緒。這就說明了,即使是與那些不太熟的人閑聊,也能讓我們變得更開心。[3]
不僅如此,一項針對 100 名職場員工的研究表明,在上班的時候經常與同事閑聊,能夠顯著地提升積極情緒,而且下班后的幸福感也更高。[4]
所以,非常建議大家經常和伴侶、朋友和同事(甚至是小區里的大爺大媽也可以)閑聊一會兒,雖然聊的可能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廢話,但是真的能讓我們變快樂!
深度交流,也不可缺少!
雖然閑聊很重要,也很快樂,但這終歸只是一種淺層的社交,帶來的快樂和情感聯系也很難是長久的。所以,相對于 Small talk,我們也同樣需要實質性對話(Substantive conversation),或者叫做深度交流,指的是一種有實質性內容的對話,更強調內容的意義性,相互的分享與共鳴。
在一篇發表于《心理科學》的研究中,研究者讓 74 名本科生佩戴了 4 天的電子錄音器,收集了 2 萬多段清醒狀態下的對話記錄,這種錄音器幾乎看不見,所以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
研究者通過對這些對話的社交屬性進行分析發現,那些最快樂的參與者與他人發生深度交流的比例達到了 45.9%,是那些最不快樂的人(21.8%)的兩倍,而閑聊次數則只是他們的大約 1/3(10.2% vs. 28.3%)。[5]
這些結果并不是說明閑聊不快樂,因為這里的快樂程度只是相對而言的。最重要的是,說明真正持久的快樂和幸福,應該更多地來自于我們與他人的深度交流。
可能大家聽到深度交流,就覺得很困難,感覺是要聊一些很深的話題。但其實這一點都不復雜,深度交流可以是開開玩笑,聊聊最近發生的事情,真心地夸夸別人,也可以是聊聊雙方對某個社會熱點話題的看法,甚至只是傾聽和接納別人的觀點也算一次深度交流。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而且,具體聊什么內容也沒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意識地和對方進行這樣的深度對話,哪怕只有一次,也能明顯地緩解最近的壓力,提升幸福感。
怎么成為一個很會聊天的人?
心理學家通過一項對通勤人士的實驗研究發現,雖然很多人內心都知道跟別人多聊聊天會更開心,但還是會張不開嘴和別人主動聊天,尤其是要跟不熟悉的人說話時,很多人心里都會擔心:
“我這樣說會不會太尬了?”
“萬一Ta不理我咋辦?”
“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太多話?”
但實際上,當這些人被要求在通勤的過程中與車上的乘客聊天之后,會發現他們所擔心的這些障礙往往是不存在的,而且相對于在通勤過程中一言不發的人來說,在通勤路上聊天的人的愉悅感明顯會高出不少。[6]
圖源:參考文獻[6]
所以,成為一個很會聊天的人,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對于主動聊天的擔憂,我們可以帶著一種開放性的試驗態度,用兩三次主動的聊天來測試一下自己的這種擔憂是不是真實存在的。
其次,對于那些不知道該聊啥的人來說,也可以用一些簡單輕松的閑聊技巧,幫助我們在與別人暢聊的時候,不太容易陷入沉默或尷尬:
·多用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一般只允許別人回答是或否,就會給人一種“人口調查”的感覺,很難讓人有聊天的欲望。而開放式的提問則不是為了獲取信息,而是一種邀請對方與自己聊天,例如“你最近在忙些什么?”“有什么好吃的外賣推薦嗎?”“你的手機殼好好看啊,在哪兒買的呀?
· 適當自我分享:很多人怕尬聊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該怎么接別人話,其實有一個萬能又簡單的公式,就是真誠回應+自我分享,比如別人說“今天有點熱”,我們就可以回“是啊,我今天一路過來都濕透了”;別人聊到了貓,即使自己沒有貓,也可以表達對貓的喜愛:“我也好喜歡貓啊,你覺得第一次養什么貓好啊?”
· 學會轉換話題:閑聊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確實沒法接話,或者冷場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只需要自然地提起另一個聊天的話題就可以了,比如“剛剛你說的那個讓我想到......”“對了,我突然想起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總之,無論是一些沒啥營養的“廢話”,還是深度的溝通交流,只要是真誠地在和別人對話,其實都是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當你以后覺得心情不太好,或者猶豫要不要跟別人主動說話時,就請勇敢地去聊吧!如果還有人嫌棄你老是嘰嘰喳喳的,那就轉發這篇文章給 Ta!
參考文獻
[1] Coupland, J. (2003). Small talk: Social functions.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36(1), 1-6.
[2]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2017).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57-89.
[3] Sandstrom, G. M., & Dunn, E. W. (2014).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well-be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weak 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7), 910-922.
[4] Methot, J. R., Rosado-Solomon, E. H., Downes, P. E., & Gabriel, A. S. (2021). Office chitchat as a social ritual: The uplifting yet distracting effects of daily small talk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4(5), 1445-1471.
[5] Mehl, M. R., Vazire, S., Holleran, S. E., & Clark, C. S. (2010). Eavesdropping on happiness: Well-being is related to having less small talk and more substantive conversa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4), 539-541.
[6] Schroeder, J., Lyons, D., & Epley, N. (2022). Hello, stranger? Pleasant conversations are preceded by concerns about starting on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1(5), 1141.
策劃制作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策劃丨張一諾
責編丨張一諾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