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丨 搜狐汽車·汽車咖啡館
通過“兼容蘋果”來搶奪蘋果用戶,正在成為汽車智能座艙領域的一個趨勢。
2025年以來,小米、OPPO、魅族等自建了車手互聯系統的手機大廠,都積極擁抱了更多元的手機品牌用戶,小米汽車更是在發布會、直播等環節,直接表現了對蘋果用戶的重視。
6月,在發布第二款大單品小米YU7時,小米展現了其對蘋果生態的深度適配,iPhone、Apple Watch均可控車,車機也適配了Apple Music;6月,MG與OPPO聯合發布的"MG×OPPO智行手車互聯系統",也同時支持安卓和蘋果手機;4月,領克LYNK Flyme Auto推送的新版本,帶來蘋果CarPlay、華為HiCar等手機互聯支持,支持Siri語音控制、蘋果快捷指令聯動。
“如果智能化非要分上下半場,上半場我覺得更多是需要解決有無的問題,下半場可能大家會解決真正體驗的問題。”在第16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場營銷官楊宇欣曾指出,“下半場”最重要的兩個點,一是數據的打通,二是體驗的打通。
智能汽車被視作新型智能載體,而大眾生活中的另一個核心智能載體就是智能手機。汽車座艙要打通數據、提升體驗,離不開車手互聯。在多家廠商搶奪蘋果用戶背后,一場汽車座艙大戰一觸即發。
01 座艙生態擴張
2025年,各家車載系統都開始提高對各個手機品牌的兼容度,小米等品牌著重強調了蘋果用戶重要性。
此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多次強調:“我們要做支持蘋果生態最好的汽車”。在小米YU7的發布會上,雷軍也重點強調了對蘋果系統的深度兼容。“蘋果不做蘋果汽車了,我們特別呵護蘋果用戶,iPhone用戶用車體驗全面提升。”雷軍介紹,小米汽車方向盤按鈕可直接喚醒Sir,后排則可以接入iPad。
小米汽車座艙產品經理Harvey近日表示,小米汽車的智能座艙團隊,從Carplay的適配到Apple Music原生應用適配,與蘋果進行了多輪溝通,力求iPhone用戶和小米用戶,開小米汽車的體驗類似。
今年4月,魅族Flyme Auto全面接入華為、蘋果、小米、vivo、OPPO、三星等品牌手機。而OPPO、vivo等對蘋果的兼容,從手機上就已初現端倪。2025年2月,OPPO在Find N5發布,介紹“OPPO辦公助手”時,直接將“從Apple到OPPO,一拖一拽即實現”作為口號。
“OPPO發起的ICCOA聯盟意味著安卓用戶都能用(都能兼容)。在這臺MG4上,蘋果手機一樣可以投屏,華為手機也能以浮窗形式投放。”2025年6月,面對“為什么選擇OPPO”這一問題,剛履新不久的M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陳萃說。這也意味著,OPPO對其他品牌手機的兼容能力,成為其在車機領域的重要價值。
目前,只有華為HiCar(華為智選車互聯系統)尚未表現出深度兼容其他系統的意愿。華為HiCar與鴻蒙OS深度協同,與蘋果手機并未深度適配,不少車主均在社交媒體上對此有所反映。
圖源:社交媒體
即便是車手互聯受到阻礙,也有不少車主選擇購買外接“轉換盒子”來實現互聯。搜狐汽車在某電商平臺發現,Carplay轉換盒子、Carlife轉換盒子均有出售。在“秒殺車機互聯轉換盒”排行榜中,CarPlay轉換盒霸占前三名,其后分別是適配vivo等多個品牌的CarLife轉換盒、華為Hicar轉換盒。
圖源:某電商平臺
02 為何重視蘋果?
受到車企重視和強調、Carplay盒子銷量較高……在被車機系統兼容的“其他手機品牌”中,蘋果可能是最為特殊,也受重視的品牌之一。
單看體量,蘋果手機保有量難以與安卓陣營保有量匹敵;看兼容難度,蘋果核心協議和接口管理嚴格,不像安卓陣營更開放且存在統一的行業標準(如國內的ICCOA聯盟協議,覆蓋OPPO、vivo、小米等主流品牌)。
但對車企而言,手機用戶中,蘋果用戶可能是最有潛力的智能汽車用戶。
Counterpoint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優質智能手機(批發ASP≥600美元)領域,蘋果份額高達67%,華為的份額為7%,小米的份額低于5%。艾媒咨詢2025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中,蘋果手機的持有率為42.6%,華為為24.8%。
更重要的是,蘋果沒有造車。
中國手機市場銷量靠前的知名品牌包括華為、vivo、小米、蘋果、OPPO、魅族。蘋果于2024年2月放棄了代號為“泰坦計劃”的造車項目,是其中唯一沒有參與造車,在中國也沒有與其他車企深度合作打造車機系統的品牌。
這也意味著,蘋果以手機、電腦、耳機、HomeKit等產品打造的蘋果生態,悄然露出了一個缺口,那就是智能化汽車。
生態被認為是蘋果的護城河,也是蘋果用戶的黏性所在。2023年,CIRP的調查數據指出,在蘋果的全部用戶當中,擁有3種以上蘋果設備的用戶接近60%,擁有2種以上蘋果終端設備的用戶超過80%,擁有1種蘋果終端設備的用戶反而只占20%左右。
基于此,“最兼容”蘋果生態的智能汽車品牌,更可能贏得這群以“科技創新”為標簽的客群的青睞。小米汽車做了一個不錯的榜樣。2025年7月的直播中,雷軍透露,小米汽車YU7下訂用戶里,蘋果用戶占比約52%。
03 座艙迭代難題未解
同為兼容,也有程度之分。carplay上車、支持蘋果手機“投屏”、Siri對話,是形式上的兼容,讓消費者不至于因為手車互聯體驗太差而放棄購車。更進一步的兼容,是數據、生態兼容,讓手車互聯體驗足夠好,從而吸引消費者購車。
根據消費者洞察與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發布的2024中國汽車智能化體驗研究,車輛未裝配先進配置的用戶,依然對智能座艙中的高滲透配置,如在線實時導航、車載智能語音助手、官方車控APP、數字鑰匙等,表現出極強的購買意愿,而對智能駕駛相關配置的購買意愿相對偏低。
“今年研究結果顯示,用戶高頻使用和再購意愿更高的依舊是智艙相關配置。但我們也注意到,相較去年,更多智駕配置的日常使用頻次也在增加。”J.D.Power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楊濤說。
2025年以來,輔助駕駛的邊界一再被提及。在輔助駕駛強調安全而非完全強調體驗的情況下,智艙在“價值戰”中有著重要地位。
如何讓座艙更好用?不同智能載體間打通數據,優化體驗,被認為是未來趨勢。實現車輛和手機這一最關鍵數據載體的互聯,也有著為此做準備的深層考慮。
“用戶需要車懂我,它知道我的習慣,不光是在車里的習慣,(而是)整個生活習慣。”在第16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楊宇欣認為,未來,汽車要結合數據挖掘和AI來更懂用戶,提升體驗。智能化下半場拼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數據,給客戶提供最優體驗。
MG與OPPO聯合發布的OPPO智行車機互聯生態系統,車機能配合AI智能學習用戶習慣,主動推薦通勤路線與停車服務。未來,雙方的合作將從OPPO手機拓展至IoT(物聯網)生態產品。目前,小米也建立了以米家為載體的IoT生態。
在AI時代,系統進化主要靠“數據反哺模型”。雖然同一套體系(比如小米汽車與小米其他產品)之間的數據交換、生態打通較為便捷,但跨體系交換數據,仍然存在不小的問題。
“誰掌握數據、誰掌握用戶、誰掌握商業利益的分配,實際上目前來看還是以美國的蘋果和谷歌為主來構建的這個能力。”第16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博泰車聯網創始人兼董事長應宜倫曾指出,現在有這么多的手機品牌、座艙的軟硬件平臺,但它的互聯互通、整個生態的打通缺乏統一的接入標準、通信標準、數據交換標準,這就帶來很大的問題。
實際上,在國外汽車市場,已經有類似的數據交換爭議出現。據外媒報道,今年6月,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奧迪、沃爾沃、極星和雷諾在內的多家汽車公司表示,他們不打算將蘋果最新的車載軟件系統CarPlayUltra添加到他們的車輛中。
據悉,CarPlayUltra將汽車與駕駛員iPhone上的音樂和地圖功能以及其他車輛信息(如溫度、速度和油耗)相連接。一些汽車制造商認為這超過其應有的權限。
雖然,中國與歐洲、美國的數據監管政策等不同,且市場用戶重視智能化體驗。中國車企與座艙系統提供商往往具備良好的合作關系,二者可能不會發生類似的激烈沖突。但是,在跨系統(比如,蘋果手機與小米車機、魅族手機與OPPO車機)的數據交換中,相似的矛盾可能仍然存在。
要促進智能座艙的進化,“兼容”只是第一步,“打通數據”才是更關鍵的一關。真正意義上的“人-車-家”生態,仍然道阻且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