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防長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他表示,德國軍隊已經做好準備,在必要時對俄羅斯軍隊采取致命行動。
防長強調,如果俄羅斯襲擊北約成員國,德國不會袖手旁觀,甚至愿意“干掉俄軍”。
隨后,俄羅斯方面也做出強硬回應,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用“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九個字表達了俄方立場。
德國此舉是否意味著其軍事政策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德國防長的言論表面上是對北約集體防御原則的支持,但結合近期德國政府的一系列動作,其背后的深層次目的值得關注。就在不久前,美國要求北約成員國將軍費占GDP比例提升至5%,德國對此表示支持。
若這一目標實施,德國將成為北約中軍費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然而,這一政策必然面臨巨大的壓力。首先,國內民眾和反對派對提高軍費的態度并不積極。
作為二戰戰敗國,德國長期以來形成了軍事克制文化,民眾更傾向于維持現狀,而不是增加軍事開支。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意味著政府需要削減社會福利,這顯然會遭到民眾強烈反對。
此外,反對派可能利用這一政策攻擊執政黨,認為其有“軍國化”傾向。
與此同時,德國的軍事政策轉變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擔憂。二戰期間,德國的軍國主義給全球帶來深重災難,盡管戰后德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塑國際形象,其軍事政策的任何顯著變化都容易觸發歷史敏感性。
俄羅斯的回應正是利用這一點,通過歷史敘事喚起全球輿論對德國軍事化的警惕。佩斯科夫的九字回應不僅是對德國防長言論的直接反擊,也試圖將德國軍事政策的調整與二戰歷史掛鉤,暗示其可能重蹈覆轍。
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政府還通過炒作其他事件來營造緊張氛圍。例如,近期德國指責中國軍隊在紅海使用激光設備照射德國偵察機,危及德方人員安全。然而,中國官方迅速辟謠,表示當時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并未在紅海活動,而是在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
這種毫無根據的指控似乎是德國政府試圖轉移國內注意力,為提高軍費制造緊迫感。德國防長的言論與這些事件之間的關聯,進一步凸顯了其為軍事政策轉型鋪路的意圖。
若德國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不僅會對其經濟造成壓力,還可能改變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德國政府需要在國內外壓力之間尋找平衡。一方面,增加軍費可以提升德國在北約中的地位,增強其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過度軍事化可能導致民眾不滿,并引發國際社會質疑。
對于德國軍事政策的轉變,國際社會的態度并不一致。一些北約國家認為德國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尤其是在俄烏沖突持續的背景下。然而,也有國家擔憂德國的軍事化可能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俄羅斯方面則通過歷史敘事對德國施加輿論壓力,而中國在紅海事件中的被動卷入則凸顯了德國外交政策的強硬轉向。在全球局勢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德國如何平衡軍事政策與外交關系,將是未來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