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每當我們讀到曹操這首豪邁的《觀滄海》,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畫面:
一代梟雄站在高山之巔,俯瞰大海,抒發胸臆。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硬核”的問題:
曹操當年“東臨”的那個“碣石”,到底在哪里?
它是一塊石頭還是一座山?
是今天河北昌黎縣北的那座山嗎?或者不止一座山?
別小看這個問題!這背后有帝王們對“神山”的狂熱追逐。
也有史家們千年不休的“考證之爭”,甚至有“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
今天我們就跟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線索,當一回“歷史偵探”,揭開“碣石山”的神秘面紗!
一、被點名表揚的碣石山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個共識:
碣石是一座山,而且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昌黎縣城北,是燕山余脈的一部分,面積35平方公里。
主峰仙臺頂(俗稱“娘娘頂”)海拔695米,頂尖呈圓柱形,緊鄰渤海,東距渤海僅15公里。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碣石山在永平府昌黎縣西北二十里。 《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 」又云:「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蓋河北之大山也。 《戰國策》:蘇秦曰:「燕南有碣石、雁門之饒。 」
端倪解析:
顧祖禹開篇就直接點出了碣石山的地理坐標是“河北之大山”。
官方認證: 《禹貢》記載“夾右碣石入于河”,又說“太行、恒山,至于碣石”。這可不是隨便寫寫的!
《禹貢》是上古地理的經典,它把碣石山與太行山、恒山(這都是頂級“流量”名山啊!)并列,說明了碣石山在古人心中的“神圣性”和“重要性”。
它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華夏文明北方邊界的象征。
蘇秦說詞: 《戰國策》里,縱橫家蘇秦游說燕國時,夸贊“燕南有碣石、雁門之饒”。
這說明,早在戰國時期,碣石山就已經與“富饒”和“戰略要地”掛鉤了,是燕國重要的資源地帶和地理屏障。
二、跨越千年的帝王打卡地
正是因為碣石山獨特的地理和象征意義,它成了歷代帝王“東巡”的必選“打卡地”!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史記》:「秦始皇三十二年,之碣石,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 二世元年,東行郡縣,刻碣石,并燕,南至會稽。 漢武帝元封元年,東巡海上,至碣石。 」北魏主濬太安三年,東巡,登碣石,望滄海,改碣石山為樂游山。 北齊主高洋天保四年,破契丹還至營州,登碣石山,臨滄海。 北周大象初,發山東民脩長城,立亭障,西至雁門,東至碣石。
端倪解析: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齊文宣帝高洋,這些“重量級”帝王,都曾不遠千里,親臨碣石!
秦始皇“刻石立碑”: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可是到處刻石立碑,宣示自己的“天命”和“功績”。
他跑到碣石山“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這可不光是旅游,更是政治威懾和工程視察。
他要告訴天下人,連這遠在東海之濱的碣石,也在我大秦的掌控之下!
漢武帝“海上巡游”: 漢武帝也來了!“東巡海上,至碣石”,他可是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這種“巡游”是軍事視察也是炫耀國力,鞏固統治。
南北朝“帝王北征”: 北魏的拓跋濬把碣石山改名為“樂游山”,北齊的高洋打敗契丹后“登碣石山,臨滄海”。
這些行為都說明,碣石山不光是祭祀圣地,更是軍事勝利的“炫耀場”和政治宣示的“大舞臺”!
北周修長城,更直接把防線修到了碣石山,可見其軍事要塞的地位。
這種“明星效應”,讓碣石山成了“帝王打卡必選”的“圣山”,自帶流量!
三、碣石山的“身份之謎”
你以為碣石山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座山?
它的“身份”可是復雜得很,讓古代史家們都爭論不休!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唐十道志》:「河北道名山曰碣石。 」孔穎達曰:「碣石在平州東,離海三十里。 遠望其山,穹窿似冢。 有石突出山頂,其形如柱,當即《禹貢》之碣石。 」武后萬歲登封初,契丹酋帥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據營州,進圍檀州。 遣將軍曹仁師等擊之,戰于硤石谷,唐兵大敗。 明年,王孝杰與孫萬榮戰于東硤石。 契丹兵退,孝杰追之,行背懸崖,契丹回兵薄戰,孝杰敗沒。 《唐志》:「平州有東、西硤石二戍」,硤石即「碣石」之訛也。 又武后末,唐休璟練習邊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鎮,綿亙萬里,山川要害皆能紀之。
端倪解析:
顧祖禹引用《唐十道志》和孔穎達(孔子三十二代孫,唐朝經學家)的說法,進一步確認昌黎碣石山作為“河北名山”的地位。
孔穎達甚至給出了詳細的“體貌特征”:離海三十里,“穹窿似冢”,山頂有“形如柱”的巨石。這數據詳細的就像是“現場勘測報告”。
緊接著文章又提到了武則天時期,契丹叛亂,唐軍在“硤石谷”大敗。
顧祖禹指出:“硤石即‘碣石’之訛也。” (硤石谷在今北京密云,與碣石無關。)
這個“端倪”很重要!它告訴我們,歷史上“碣石”這個名字可能在不同地點被混用,或者存在“訛傳”,給后世考證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讀史方輿紀要》原文賞析:
《通釋》曰:「碣石凡有三。 鄒衍如燕,燕昭王館之碣石宮,身親往師之。 此碣石特宮名耳,在薊縣東二十里寧臺之東,非山也;秦筑長城,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麗界中,亦謂之左碣石;其在平州界內者,即古大河入海處,為《禹貢》之碣石,亦曰右碣石。 」元金仁山亦云:「碣石有左右二山。 」此皆傳譎也。 郭造卿云:「今昌黎縣北十里有仙人臺,即碣石頂也。 其臺崇廣,絕壑萬仞,仰凌霄漢,回視邊塞,俱在眉睫間。 又有一巨石,形如甕鼓,疑即所稱天橋柱。 昔人謂碣石淪在海中,似未然也。 」
端倪解析:
這段內容,就是一場關于“碣石山”的“大辯論”!
“一山三名”的爭議: 《通釋》直接拋出觀點——“碣石凡有三”!
1.一個是“碣石宮”,是燕昭王招待鄒衍的地方,只是個宮殿,不是山!
2.一個是“秦筑長城,起自碣石”,這個在“高麗界中”,被稱為“左碣石”。
3.最后才是“在平州界內者,即古大河入海處,為《禹貢》之碣石,亦曰右碣石”。
元代金仁山也說“碣石有左右二山”。
顧祖禹的“糾偏”: 顧祖禹在引用這些說法后,直接來了一句“此皆傳譎也”!
意思就是,這些都是傳說和誤解!
他更傾向于郭造卿(明朝史志編纂家、戚繼光首席幕僚)的觀點:
“今昌黎縣北十里有仙人臺,即碣石頂也。”
并且詳細描述了這座山的“高大寬廣”、“絕壑萬仞”,以及山頂那塊“形如甕鼓”的巨石。
“沉海之謎”的澄清: 過去還有人傳說“碣石淪在海中”,顧祖禹也通過郭造卿的話,間接否定了這種說法——“似未然也”。
這說明,即使在古代,人們對碣石山的位置和形態,也有各種“腦洞大開”的猜測和“以訛傳訛”。
這所有的“端倪”都指向一個事實:“碣石”這個概念,在歷史上是流動的、模糊的,甚至是被“神化”的。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學者,對它的理解和定位都有所差異。
四、曹操豪情萬丈的“打卡”
那么,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曹操的“東臨碣石”到底在哪里?
綜合顧祖禹的考證和歷史學界的普遍觀點,曹操所登臨的“碣石”,正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北的碣石山。
也就是顧祖禹和郭造卿力證的那個“右碣石”!
這不僅因為地理位置吻合,更因為曹操的詩句“山島竦峙”,完美契合了昌黎碣石山緊鄰渤海,能夠遠眺海島的地理特點。
后世因黃河泥沙淤積,海岸線東移,今人登頂已難見海島,但東漢末年的地理環境支持曹操的描述。
端倪解析:
曹操登臨碣石,并留下千古名篇《觀滄海》,這可僅是“旅游打卡”,更是政治宣示和統一天下的抱負抒發!
統一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大獲全勝,統一了北方。
在回師途中,他特意登臨碣石。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姿態,宣示他對北方的完全掌控,也象征著他結束了中原混亂,帶來了新的秩序。
海納百川: “以觀滄海”不僅僅是看風景,更是曹操胸懷天下的雄心壯志。
他希望自己能夠像大海一樣,容納各方人才,統一天下。
這首詩,也成了他政治抱負和軍事成就的藝術升華。
所以曹操的“東臨碣石”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定位,它更是一段歷史的坐標,標記著一位雄主在統一北方后的豪邁情懷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結語:一座山承載著一段華夏史
碣石山,這座歷經千年爭議的“神山”,不僅是《禹貢》里的地理坐標,更是秦皇漢武、曹操、唐太宗等無數帝王們的心之所向。
它見證了中華文明在北方邊疆的開疆拓土、王朝興衰,也承載著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和對統一盛世的向往。
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碣石山的細致考證,不光為我們解開了歷史地理的“迷團”,更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嚴謹的治學精神,以及那些藏在方寸之間,卻能影響帝國命運的“端倪”。
那么,你認為在古代,帝王們選擇“打卡”某座名山,除了地理戰略考量,還有哪些更深層的政治或文化意圖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端倪”和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