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2025年7月的歐洲,法國總統馬克龍接連打出兩張引人矚目的牌。7月13日,他宣布法國將在未來兩年內大幅增加65億歐元國防預算,聲稱歐洲正面臨“二戰后最大威脅”,矛頭直指俄羅斯;而僅僅在五天前的7月8日,他站在英國議會威斯敏斯特宮的歷史巨畫之間,對英美特殊關系和中美博弈格局發出了另一重警告——呼吁法英攜手擺脫對中美的“過度依賴”,否則將危及“子孫后代的未來”。
短短幾天內,從倫敦的政治殿堂到巴黎的防務決策,馬克龍的雙線敘事勾勒出一種深刻的戰略焦慮。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壓力,法國的應對顯得尤為急切。法武裝力量參謀總長公開渲染俄構成“對歐洲的持久威脅”,甚至已超越俄烏沖突本身,蔓延至太空等關鍵領域。馬克龍更是直言,法國需通過擴大國防投入讓對手“感到恐懼”。
馬克龍(資料圖)
然而這張軍事牌背后,法國的實際能力卻難掩尷尬。作為聯合國五常中唯一尚未裝備五代戰機的國家,其主力“陣風”戰機在與印度空軍的實戰表現中已暴露短板。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蘇-57雖未大規模服役,卻已在技術上形成代差。馬克龍宣稱沖突結束后將與英國在烏克蘭部署軍隊的豪言,甚至超越了美國的戰略界限,更顯其力不從心的戰略透支。
馬克龍的“中美依賴焦慮”則揭示出另一層困境。在倫敦議會演講中,他清晰切割了中美角色:美國是“強大盟友”,中國則是“挑戰者”兼部分領域的“合作伙伴”。他批評中國存在“產能過剩”和“過度補貼”,指責美國總統特朗普破壞全球貿易規則。他警告,若法英經濟與社會無法擺脫這種“雙重依賴”,子孫后代的未來將清晰可見——那是一條被他人主導的道路。
馬克龍(資料圖)
法國一面沖在支持烏克蘭一線,甚至唯一航母“戴高樂”號也為美國“印太戰略”在亞太奔波;一面又試圖在經濟與科技領域掙脫美國引力。這種既要借助美國安全框架對抗俄羅斯,又擔憂經濟命脈被中美掌控的精明算計,恰恰暴露了歐洲在霸權秩序松動時代的戰略搖擺。馬克龍反復提及1904年“英法協約”和“守護二戰后國際秩序”,正是對歐洲主體性日漸消逝的徒勞挽留。
軍費激增與“去依賴”宣言,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困境:歐洲在安全上難以擺脫美國,經濟上又恐懼淪為中美博弈的附庸。馬克龍將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稱為“電擊”,認為這應喚醒歐洲擺脫“戰略依賴”。然而現實是,當法國唯一航母遠赴南海為美國戰略站臺時,其“自主”承諾已顯蒼白;當陣風戰機技術落后于中美俄時,65億歐元投入能否扭轉乾坤亦是未知。
馬克龍(資料圖)
馬克龍的七月外交充滿了對歐洲命運的憂慮與重塑雄心的渴望。然而軍備競賽的豪賭與擺脫依賴的誓言,都需面對一個根本性質疑:若自身科技與產業競爭力無法真正突破,所謂“戰略自主”會否終成鏡花水月?當馬克龍將“子孫后代”置于演講結尾時,這位歐洲自主最積極的倡導者,其實正在為一個可能無法自主的未來埋單。歐洲的真正挑戰,或許不在外部的“威脅”或“依賴”,而在于能否在歷史變局中找到重塑自身力量的決心與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