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7月4日,外媒記者在新疆九牧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拍攝生產車間中的菌菇。
本報記者 丁雅梔
在“走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題參訪活動中,24名外國記者還參觀了當地現代化企業、創新產業園等,看到了新疆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外媒記者對新疆的現代化實踐頻頻點贊,《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參訪過程中,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些寶貴的發展經驗值得被世界看見,我們想將它們帶回家。”
在伽師縣飲水思源展示館,尼日爾《時代報》社長蘇雷對中國政府的治水成果贊不絕口。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尼日爾歷屆政府都沒能解決本國的飲水問題,“新疆的經驗對我們太有啟發了,我希望回國后能夠推動政府借鑒這些做法,解決尼日爾的飲水難題”。
此行是《安哥拉日報》社長坎迪多·貝薩第五次來到中國、首次踏足新疆,此前他已經去過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城市。貝薩說:“以前我對新疆幾乎一無所知。幾天下來,我發現這里的發展遠超我的想象。”他還表示,安哥拉正面臨諸多發展難題,而新疆的實踐讓他看到了可借鑒的路徑。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新疆中農海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稻田邊,貝薩駐足良久。這片由荒地改造而成的良田讓他深受觸動:“太震撼了!在這片遠離海洋、貧瘠的鹽堿地上,竟也能種出‘海水稻’,這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在安哥拉,人們必須去湖邊或河邊才能種水稻,而且產量很低。我想把這里的經驗帶回去,讓我們國家也能受益。”
“在新疆,科技與環境的完美融合令我感到驚訝。以海水稻為例,這項技術不僅為當地農業開辟了新路徑,未來還可能通過技術出口幫助全球其他沙漠地區解決糧食問題,這讓我對未來的可能性充滿期待。”日本共同社記者北藤稔道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創新”,這是剛果(布)《布拉柴維爾快訊報》高級記者格洛麗亞·伊梅爾達·洛賽雷·佩亞對新疆的第一印象。“農業發展的創新最令人難忘。”她解釋道,新疆企業不僅推動農業技術進步,還通過培訓農民提升生產能力,“這不僅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更從根本上提高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參訪喀什時,許多記者被這里的包容性發展所打動。意大利“逆流外交”網站負責人、資深記者梅琳·洛佩茲在報道中寫道:“喀什是包容性發展的試驗田——先進農業、社區共享、文化保育與民生關懷并舉,正是中國式現代化互聯互通又堅守傳承的縮影。”她觀察到,當地政府多年來堅持修繕古城建筑,既保留建筑原貌,又強化了其文化意義。“通過社會包容與少數民族發展相關計劃,新疆將文化多樣性轉化為可持續增長的動力,讓創新與傳統在此完美交匯。”洛佩茲認為,在發展中守護文化根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注腳。
近年來,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加快打造以“多式聯運”為特色的樞紐經濟圈,采用“集拼集運”的物流組織模式,讓中歐班列在烏魯木齊由“過路”變為“集結”。德國記者亞曼參觀時感嘆:“從這里出發,貨物可以抵達那么多國家,而且效率這么高,不可思議!”
索馬里國家通訊社記者阿卜迪卡尼·阿卜杜拉希·艾哈邁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過去幾天,我們見到了許多由當地政府牽頭、群眾廣泛參與的發展項目和社區共建計劃。我們的所見所聞證明,在各類項目的推動下,新疆當地社區的經濟活力和民生水平都有了明顯改善。”
來自印度的記者賈維德·艾哈邁德·達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第一次到訪新疆,我驚喜地發現這里不僅有一流的棉花產業和優質奶制品產業,還有蓬勃發展的旅游業,處處彰顯著現代化發展的活力。新疆與我的家鄉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這種文化共鳴讓我倍感親切。回溯歷史,新疆多個主要城市都曾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重鎮,也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橋梁,而今天的新疆依然延續著開放包容的傳統。”
從智慧農業園區到古城保護工程,再到跨境物流樞紐,外媒記者的鏡頭和筆下記錄的是一個真實、開放、共享的新疆。正如他們所言,這些打破西方輿論偏見的發展成就不僅屬于中國,更蘊含著可供世界借鑒的現代化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