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可能是特朗普上任以來最尷尬的外交翻車現場。
7月初,美國氣勢洶洶地對東盟國家加征25%-40%關稅
本想殺雞儆猴,結果卻逼得東盟十國集體給中國遞上"保證書"。
馬來西亞外長穆罕默德當著王毅的面承諾"絕不犧牲中國利益"。
這種整個地區組團"打臉"美國的場面,在東盟成立58年來還是頭一遭。
事情要從特朗普政府7月8日那紙關稅令說起。
當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突然宣布,將對來自馬來西亞、越南等東盟國家的電子元件、橡膠制品加征高額關稅,最高稅率達到40%。
按照特朗普團隊的設想,這些嚴重依賴對美出口的國家應該馬上服軟,但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關稅令發布不到48小時,馬來西亞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就緊急召集中國外長王毅會談。
會談后傳出的消息讓全世界大跌眼鏡。
穆罕默德外長不僅沒有抱怨中國"搶生意",反而主動承諾不會配合美國打壓中國,還特別強調"這不是東盟的處事方式"。
王毅會見馬來西亞外長穆罕默德
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重若千鈞,等于是代表東盟十國給中國吃了顆定心丸。
更讓美國難堪的是,就在同一天召開的東盟外長會議上
十國代表一致通過聲明,不點名批評美國"單邊行動加劇全球經濟分裂"。
要知道東盟國家向來以"不選邊站"著稱,能讓這些國家集體表態,可見美國的關稅大棒有多不得人心。
這場鬧劇背后,是三個讓特朗普團隊始料未及的現實變化。
首先是經濟依賴關系的徹底逆轉。
十年前,美國還是東盟大多數國家的頭號出口市場,如今中國已經拿下這個位置。
以這次帶頭"造反"的馬來西亞為例,2024年其對華出口額達到創紀錄的680億美元,而對美出口還不到400億。
更關鍵的是,中國買的多是機電產品、棕櫚油等高附加值商品,而美國主要進口廉價日用品。這筆經濟賬,東盟國家算得門兒清。
其次是基建投資的深度綁定。美國這些年光顧著在南海搞軍演,中國卻在腳踏實地幫東盟修橋鋪路。
中老鐵路讓老撾從"陸鎖國"變"陸聯國",雅萬高鐵即將改變印尼的交通格局,中馬"兩國雙園"帶動了馬來西亞產業升級。
這些項目不只是白紙黑字的合同,更是把各國經濟和中國牢牢綁在一起的鋼筋水泥。
最讓美國措手不及的是東盟國家的集體覺醒。
2018年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時,還有不少東南亞國家觀望猶豫。
但經過這些年的折騰,大家都看明白了:美國所謂的"印太戰略"就是空頭支票,而中國帶來的卻是真金白銀。
這場關稅風波還暴露出美國對東南亞認知的嚴重滯后。
特朗普團隊顯然還停留在冷戰思維里,以為只要揮舞制裁大棒,小國就會俯首稱臣。
但他們沒注意到,RCEP生效后亞洲已經形成自己的經濟循環,東盟十國加上中日韓澳新,經濟總量占全球三成,早就不像過去那樣依賴美國市場。
中國這次應對也頗具智慧。沒有急著跳出來指責美國,而是趁機加速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
這個升級版自貿區將新增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21世紀新議題,相當于給東盟國家開了個"未來經濟"的保險箱。
相比之下,美國除了關稅大棒,連個像樣的區域經濟提案都拿不出來。
最諷刺的是,就在東盟國家集體疏遠美國之際,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再創新高。
今年上半年突破4800億美元,同比增長6.2%。
其中馬來西亞對華榴蓮出口暴漲85%,越南電子產品對華出口增長32%,連傳統親美的菲律賓都對華出口增長了18%。
這些數字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有說服力。
特朗普的關稅牌徹底打砸了,但更深遠的影響才剛剛顯現。
這件事讓全世界都看清了兩個事實:
第一,美國已經不能用老辦法號令天下了;
東盟國家正在從"大國博弈的棋盤"變成"手握籌碼的玩家"。
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所說:
"小國也可以有大智慧,關鍵是要知道面包在哪頭,砒霜又在哪頭。"
看著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工地上忙碌的中國工程師,再對比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冷清的接待室,或許這就是當代國際關系最生動的寫照:
一邊是熱火朝天的共同建設,一邊是孤芳自賞的霸權主義。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不僅沒能離間中國與東盟,反而讓這些國家更加確信:
跟著中國有肉吃,跟著美國只有棍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