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在開幕式上宣讀了習近平主席的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
蔡奇表示,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此次會議,專門發來賀信,賀信站位高遠,思想深邃,為接下來的文明對話指明了方向。兩年多前,習近平主席鄭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熱烈反響和積極呼應。全球文明倡議強調文明是多樣的,主張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強調文明是共通的,主張同心同德、大道同行;強調文明是發展的,主張知所從來、明所將往;強調文明是包容的,主張對話合作、相知相親。
7月10日下午,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開幕。圖為中國男足前主教練博拉·米盧蒂諾維奇(左)與參會者在開幕式后交流。圖/中
全球文明倡議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來,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平臺促成40余項跨國文化合作項目,推動埃及盧克索神廟與中國敦煌研究院聯合申遺等標志性成果落地。與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悲觀預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倡議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勁生命力。中國以“和合”智慧,重構了文明交往的基礎邏輯。
首先,全球文明倡議破解了文明交往中的二元對立思維。全球文明倡議提出“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在實踐中通過文化遺產互認、經典典籍互譯等具體舉措,讓不同文明得以平等對話。比如意大利龐貝古城與中國良渚古城締結“姐妹遺產地”,用考古實證打破了線性文明進化論;中國推動的非西方經典翻譯工程,資助出版了《阿拉伯哲學典籍譯叢》已覆蓋12國高校圖書館,讓更多非西方智慧進入全球知識體系。這些以平等對話為前提的實踐,打破了“文明優劣論”的話語體系,正在重塑國際社會的文明認知。
2024年3月,聯合國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修正案,首次將“反對文明歧視”寫入國際法條款。這正是全球文明倡議倡導的“平等對話”原則的具象化表現。數據顯示,該倡議框架下達成的文化合作協議中,發展中國家參與占比達73%,已經遠高于傳統上西方主導項目的41%。
其次,全球文明倡議重構了文明交流的范式。全球文明倡議推動的“文明對話工作坊”聚焦深層價值挖掘,讓不同文明的智慧在應對現實挑戰中相互啟迪。儒家“仁愛”思想與非洲“烏班圖”精神的互鑒,促成了中非社區互助計劃。這種價值層面的共創,使文明交流真正轉化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智慧。劍橋大學與復旦大學共建的“絲綢之路文明數據庫”,整合了沿線國家2000余件文物的數字化檔案。這種知識共享模式,讓哈薩克斯坦的斯基泰黃金器與中國的戰國銅車馬得以平等對話。這種范式重構讓文明的交流從表層的“符號展示”走向深層的“價值共創”。
再次,全球文明倡議注重以務實合作筑牢文明互信的根基。中國發起的“未來文明使者計劃”,注重能力建設。比如,在烏茲別克斯坦設立中亞傳統手工藝創新中心,幫助青年匠人積極對接國際市場;邀請非洲留學生來中國學習農業技術,相比于歐盟同類項目32%的回國轉化率,這些來華留學生的回國轉化率達到58%。這些實踐表明,文明對話不是空中樓閣,而是依托于實實在在的共同發展,并以潤物無聲的民生實踐,書寫著新的范式。
全球文明倡議在實踐中的可觀成效,本質在于把握了文明發展的三大規律:否定“文明達爾文主義”,以共生思維替代零和博弈;超越“博物館式保護”,讓古老智慧參與現代治理;拒絕“教師爺說教”,用共同發展筑牢認同根基。
“文明如水,柔而有力。”全球文明倡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要義是求同存異、和合共生,與世界上很多國家多元融合、共存共生的文化理念相互呼應,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高度契合。兩年多來,全球文明倡議的理念主張日益成為全球性共識,并不斷轉化為生動探索和實踐。此次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行動計劃清單,包含110個豐富多元的實踐項目。這種不靠堅船利炮而以切實行動、文化韌性推動的文明進步,或許正是文明對話的“中國方案”行穩致遠的密鑰,也為動蕩變革中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確定性。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
作者:王青亦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