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現場
圖片來源:中國外文局·蘭花獎秘書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作為中國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舉措,蘭花獎自設立以來,始終以促進文明對話為核心,匯聚全球多元領域力量,表彰獎勵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文基礎作出突出貢獻的國際友人和機構,成為連接不同文明、深化國際理解的重要紐帶。
7月10日,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各方賓朋齊聚。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入圍嘉賓、國際評委代表、駐華使節、國際組織代表及相關機構代表、中外嘉賓和文化學者等300人出席。保加利亞的伊琳娜·博科娃、塔吉克斯坦的拉希德·阿利莫夫、法國的馬克西姆·維瓦斯等9位外籍人士和美國的費城交響樂團獲得本屆獎項。
蘭花獎是中國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舉措,涉及國際交流、出版、影視等多個領域,旨在通過交流增進尊敬與相互了解。該獎項內涵強調三點:一是堅持和平合作,凝聚共生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和平全球故事;二是唱響主旋律,弘揚開放精神,尊重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秉持開放包容,相互學習借鑒;三是深化共建,通過交流合作讓人類文化在交往中傳承創新,共享文明成果。蘭花獎還希望更多人參與其中,共同守護人類歷史輝煌,創造具有時代特色和人類印記的文明成果。
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由中國外文局主辦,蘭花獎秘書處承辦,主辦方對嘉賓到來表示歡迎,向參與蘭花獎的中外人士表示感謝。
頒獎典禮與會嘉賓合照
「搭建平臺,凝聚文明互鑒新動能」
蘭花獎的設立,打破了地域與領域的界限,為全球文明交流搭建了開放包容的舞臺。與傳統文化交流形式相比,蘭花獎涵蓋了多元的領域,吸引了各國文化使者、學者及從業者,包括國際組織代表、一線的文化實踐者等,這種多元構成讓交流更具廣度與深度。翻開獲獎名單,其中既包含深耕醫學合作的德國學者托馬斯·拉貝,也包含穿梭于鐵軌間的尼日利亞首位女火車司機白楊;既包含以筆為橋的伊朗漢學家阿里·穆罕默德·薩貝基,也包含玩轉鏡頭的英國自媒體人司徒建國。蘭花獎的獲獎嘉賓不僅存在于文化藝術方面,更延伸至國際交流、出版、影視等多個領域,讓不同行業的實踐者能在同一平臺上分享成果、碰撞思想。
這些來自全球的參與者“通過交流增進尊敬,加深相互了解”,突破了單一領域的局限,進行跨領域、跨地域的對話和文明互鑒的生動實踐,使文明對話從表層互動走向深層共鳴,為全球文明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頒授終身榮譽獎
「多維賦能,拓展文明共存新空間」
蘭花獎的價值,不僅在于搭建交流平臺,更在于通過持續對話,推動文明成果共享與共同發展。蘭花獎要“堅持和平合作,凝聚共生力量”“弘揚開放精神,創造多姿多彩的文明成果”的導向,繼續進行文化交流的實踐。
蘭花獎通過匯聚全球和平故事,將文化交流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結合,促進和平共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與聯合國成立的歷史經驗表明,文明之間的交流能超越其間分歧,成為國際合作的基礎。蘭花獎通過挖掘不同文明于深層中蘊含的追求和平的要素,讓“和平合作”的理念通過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深入人心。
蘭花獎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共同價值觀。無論是國際交流領域的創新成果,還是出版、影視領域的實踐和探索,都在傳遞全人類共同價值。通過展示各文明的獨特魅力與共性上的追求,蘭花獎讓參與者在互鑒中理解“和而不同”的深意,推動形成“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文明對話氛圍。
蘭花獎為跨國合作提供契機,推動了實踐合作。不同國家的從業者可借助這一平臺建立聯系,將交流成果如聯合創作、跨國研究、文化項目共建等轉化為實際合作,讓文明對話從理念走向行動,切實促進全球文明成果的共享與創新。
有效的文化交流,其根基在于愿意學習的謙遜與開放包容的胸懷。文化的差異并非對立的鴻溝,反而相互映照出對方的光輝。學習與開放需要貫穿在交流行動始終,它意味著不預設評判標準、不固守固有認知,而是以“未知者”的視角觀察、傾聽、體會。正如不同文化中對家庭、禮儀等理解各有側重,唯有通過主動學習,才能知曉差異的由來;唯有保持開放,才能在差異中找到共通的情感與價值,讓交流從表面的寒暄走向深層的共鳴。以學習者的姿態走進異質文化,才能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繭房,發現差異背后的邏輯的共通之處;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多元觀念,才能讓交流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滋養。
跨越文化隔閡的關鍵在于摒棄刻意的表演與預設的立場,回歸真實、客觀與自然的表達。真實,意味著不回避文化中的多元要素。其既展現其璀璨的傳統與活力的當下,也不掩飾發展中的問題與挑戰。客觀,要求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以事實為依據,不放大優點、不回避差異。自然,則強調讓交流發生在具體場景中,在街頭巷尾的閑談里、在飲食習俗的體驗中、在日常瑣事的互動間,讓文化的溫度自然傳遞。刻意的宣傳或片面的解讀,往往會強化偏見;而真實呈現生活場景、客觀記錄觀察所得、自然流露情感態度,才能讓異質文化中的人們產生“可信感”。
跨文化交流最終要落到個體認知的轉變與情感的聯結上。當一種文化的呈現能讓原本持有偏見者意識到“誤解”的存在,讓陌生者產生深入了解的渴望,讓旁觀者變為主動探索的參與者,便為成功的交流奠定了基礎。藏在具體細節中的內容如同水滴,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個真實的生活片段、一次平等的對話就能逐漸滲透固有的認知壁壘,讓他者變為同伴,讓異域變得可感。正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因共同的歡笑、相似的生活困境、共通的對美好的追求而產生共鳴,這種共鳴正是跨文化交流最珍貴的成果。
在復雜的國際語境中,個體的行動看似微小,卻能成為消解對立、傳遞理解的重要力量。個體的觀察、記錄與分享,往往比宏大的宣言更具穿透力,因為它貼近生活、充滿溫度、易于引發共情。面對質疑與偏見,其應對方式不在于辯解或對抗,而在于堅持客觀與真實。通過呈現所見所聞的本真面貌,讓受眾自主形成判斷,“不替任何一方代言,只做事實傳遞者”,在多元輿論場中建立信任。無數個體的微小努力匯聚起來,便能逐漸稀釋對立的堅冰,為更廣闊和深入的理解開辟道路。
頒獎臺上的榮光,背后是無數個“架橋”的日夜。本屆獲獎者的故事,恰如不同品種的蘭花,根脈各異,卻都在文明土壤里扎得深厚。他們的故事各異,卻共享一個內核:文明對話從不是宏大敘事,而是在具體的相遇中,把“陌生”變成“理解”。
頒授杰出成就獎
「協同共進,探索文明對話新路徑」
蘭花獎的持續發展,需要全球各方力量的協同參與,構建長效機制。正如文明交流是一項“長期主義”事業,蘭花獎的深化同樣需要堅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原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路徑。
頒獎典禮落幕,故事卻剛剛開始。7月9日至14日,主辦方在北京、哈爾濱開展“走讀中國”參訪活動,獲獎者們走進故宮數字展廳、觸摸冰雪大世界的晶瑩,在親身體驗中續寫文明對話的篇章。
蘭花獎,不僅是對過去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的邀約。從長安城里的異域商旅,到今天“一帶一路”上的絲路驛站;從約翰·拉貝在南京保護難民的勇氣,到費城交響樂團用音符跨越太平洋的默契: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無數人添磚加瓦的結果。
在國際形勢變亂交織的今天,文明對話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所謂“文化強國”,不是讓一種文明壓倒另一種,而是讓每種文明都能在相遇中綻放獨特光彩。
文明的長河因交流而奔涌向前。蘭花獎作為全球文明倡議的具體實踐,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連接世界,讓不同文明在互鑒中綻放光彩。未來,隨著更多參與者的加入,蘭花獎必將在促進和平合作、弘揚共同價值、深化文明共建中發揮更大作用,為人類文明進步書寫新的篇章。
頒授友好使者將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