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9期三川匯文化科技
本文探討文化與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的路徑。當前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提質階段,文化與科技成為城市更新 “雙引擎”。從空間看,科技活化工業遺產、更新歷史街區、創新公共空間;產業上,培育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文旅融合等新業態;治理上,以數字技術賦能智慧城市、升級公共服務、優化社會參與,是主要路徑。
作者| 朱嘉(三川匯文化科技主編)
編審| 時光
編輯| 半島
來源| 三川匯文化科技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這是時隔十年之后,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
當前,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65%,城市發展從高速擴張期步入穩定發展和存量優化的新階段。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建設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這意味著城市發展的重點不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而是對現有城區功能進行提升完善、對歷史文脈進行保護傳承、對人居環境進行品質化改造。
在城市發展的長河中,文化和科技始終是推動城市更新的“雙引擎”。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改變了城市的面貌和功能,而文化則賦予城市獨特的靈魂與魅力。在城市更新中融合文化和科技,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和居民生活體驗,還能激發城市創新活力和經濟新動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共生。
從國際經驗看,“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為全球城市競爭的新焦點。許多發達國家的城市通過文化和科技的結合,成功實現了老城區的復興和新動能的培育。例如,倫敦的南岸藝術區通過引入數字藝術和創意科技,將廢棄的工業區轉變為全球知名的文化地標;新加坡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智能技術,打造“智慧國”樣板,提升了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這些案例表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在新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戰略選擇。
本文圍繞文化和科技融合如何助推城市更新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要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讓二者相互賦能、產生化學反應。下面從空間載體、產業業態、治理模式三個層面,探討文化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的具體路徑。
一、 空間載體: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城市新空間
工業遺產活化
許多城市的老工業區、舊廠房承載著獨特的工業文化記憶。通過引入科技手段對其進行改造更新,可以賦予這些工業遺產新的功能和生命力。例如,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技術復原歷史場景和故事,將老廠房打造為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空間。
例如北京首鋼園,將廢棄的高爐、筒倉等工業遺存與數字孿生、混合現實等創新科技深度融合,開發出科幻主題樂園、數字藝術展覽、沉浸式演藝秀場等新業態,使冰冷的工業遺址重新煥發出文化與生活的氣息。首鋼園由此成為集工業設計、人文藝術于一體的科普研學“網紅打卡地”,實現了工業遺產保護與現代科技體驗的雙贏。
歷史街區新生
在城市中心的歷史文化街區,更新往往面臨保護與發展的兩難。文化科技融合為此提供了新思路: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引入數字技術提升街區功能和體驗。
例如,廣州永慶坊在微改造中運用了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打造智慧街區管理平臺,實時監測人流、能耗等數據,實現精細化治理。同時,街區內融入嶺南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創意業態,使歷史街區既保留了“煙火氣”又煥發新活力。實踐證明,通過“繡花功夫”式的微改造和科技賦能,歷史文化街區可以實現保護與利用的良性互動,成為展示城市文化的新窗口。
公共空間創新
城市的公園、廣場、濱水空間等公共區域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借助科技手段,可以將這些空間升級為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舞臺。例如,在城市公園中設置互動投影、智能燈光裝置,讓市民在休閑娛樂中感受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利用城市廣場舉辦數字藝術展、燈光秀,打造城市新的文化地標。
上海徐匯濱江在更新過程中,不僅修復了工業遺存和生態景觀,還引入了西岸傳媒港等數字產業項目,使昔日的工業銹帶變為如今集文化、商業、科技于一體的“生活秀帶”。實踐探索表明,公共空間的更新升級若能融入文化創意和科技元素,將極大提升市民的參與感和滿意度。
二、產業業態: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興產業
數字內容產業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了大量新型文化業態,數字內容產業尤為突出。影視、游戲、動漫、數字出版等行業借助科技力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例如,在影視領域,虛擬制作、動作捕捉、AI特效等技術廣泛應用,降低了制作成本,提升了視聽效果;在游戲動漫領域,云計算和AI賦能云游戲、元宇宙游戲等新業態,吸引全球用戶參與。
這些數字內容企業在城市更新中往往扮演“引擎”角色:它們偏好集聚于城市中心的創意園區或數字產業基地,帶動周邊區域的商業和消費升級。例如,北京的798藝術區最初由老舊工廠改造而成,如今聚集了大量數字藝術、設計、影視企業,成為文化科技企業的孵化地和城市文化名片。
創意設計產業
設計是連接文化和科技的橋梁。一方面,優秀的設計能夠將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產品和空間,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科技的發展(如計算機輔助設計、3D打印等)又拓展了設計的可能性,催生了數字設計、智能產品設計等新領域。在城市更新中,創意設計產業的作用日益凸顯。很多城市通過建設設計產業園、舉辦設計周等方式,將設計產業引入老城區,促進產業升級與人居環境改善。
例如,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將舊工業廠房改造為設計公司和藝術機構的聚集地,每年舉辦深圳設計周,吸引全球創意人才,使一片舊工業區變成了充滿活力的創意街區。又如,上海虹口區以“設計+”為理念推進城市更新,在北外灘等地建設設計產業集群,引入國際設計賽事和展覽,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創意設計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城市創造了經濟價值,也讓城市空間更具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
文旅融合產業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智慧旅游、數字景區、沉浸式演藝等新業態層出不窮,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消費活力。例如,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利用VR/AR技術推出線上虛擬展覽,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主題公園和景區引入全息投影、互動裝置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的游覽體驗。在城市更新項目中,“文旅+科技”模式正在興起:通過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文旅街區或園區,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發展了旅游經濟。
例如,廣州永慶坊保留了騎樓、麻石路等歷史風貌,同時引入了創意店鋪、數字藝術裝置,成為遠近聞名的文旅融合街區。再如,四川成都的“夜游錦江”項目,將燈光秀、AR導覽與傳統蜀文化相結合,再現了“花重錦官城”的盛景,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的新亮點。旅游市場的繁榮表明,文化科技融合創造的新體驗正受到大眾歡迎,也為城市更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三、治理模式:數字技術賦能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
智慧城市治理
城市更新不僅是物質空間的改造,更需要治理模式的創新。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智慧城市”治理成為可能。通過搭建城市大數據平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等,政府可以實時掌握城市運行狀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例如,蘇州姑蘇區通過“CIM+數字孿生古城”平臺,構建全域傾斜三維模型,疊加歷史影像、地理信息、物聯網監測數據,形成“現實古城 + 虛擬鏡像”的孿生系統,將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棵古樹都納入數字化管理,既保護了千年文脈,又實現了智慧化治理。
公共服務升級
文化科技融合同樣體現在城市公共服務的創新上。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務借助數字手段變得更加觸手可及。例如,許多城市建設了統一的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市民可以通過手機App預約博物館、圖書館的活動,觀看線上展覽和演出直播。深圳推出“圖書館之城”統一服務平臺,實現全市圖書館資源共享,讀者可以方便地檢索和借閱圖書,推動了全民閱讀。
另一方面,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民生領域的科技應用,也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營造了更具人文關懷的城市環境。比如,一些老舊社區改造中安裝了人臉識別門禁、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既保障了安全又提高了環保水平;社區服務中心引入AI客服、遠程醫療終端,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務。這些變化看似微小,卻實實在在地增強了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體現了“科技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
社會參與機制
城市更新涉及多方利益主體,如何讓公眾更有效地參與決策和監督,是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課題。數字技術為此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工具。例如,不少城市在更新項目中搭建了線上公眾參與平臺,通過虛擬現實展示規劃方案,讓市民在電腦或手機上“身臨其境”地查看未來社區的樣子,并在線反饋意見。這種參與方式降低了時間和空間門檻,使更多居民能夠表達訴求。
一些地方還運用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上的民意,了解公眾對城市更新的關注點和滿意度,及時調整策略。此外,區塊鏈技術也被探索用于城市治理,如記錄更新項目的資金使用和工程進度,確保過程公開透明,增強公眾信任。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城市更新的決策過程正變得更加民主、開放,政府與市民的互動更加順暢高效。這不僅有助于減少更新過程中的矛盾,也讓最終的更新成果更貼合市民的實際需求和文化認同。
四、未來發展趨勢
基于當前實踐和未來發展方向,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將呈現以下四大趨勢:
一是從單點更新向全域更新轉變: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將從單一項目、單一區域向城市全域擴展,形成全域更新的格局。
二是從硬件更新向軟硬協同更新轉變: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將不僅關注物理空間的更新,更注重文化內涵、產業生態、社區治理等軟件層面的更新,實現硬件與軟件的協同發展。
三是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共治轉變: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將從政府主導的模式向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模式轉變,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四是從功能更新向體驗更新轉變:文化和科技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將從滿足基本功能需求向創造高品質體驗轉變,通過文化和科技賦能打造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的體驗場景,提升城市空間的體驗價值。
結語
在城市更新的實踐中,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已經展現出巨大的能量:它讓古老的城市煥發青春,讓冰冷的建筑充滿溫度,讓生硬的治理富有智慧。
我們需要繼續用好文化和科技這“兩大動力”,推動城市更新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邁進。一方面,要堅守文化自信,在更新中守護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地域特色,讓城市的精神基因代代相傳;另一方面,要擁抱科技變革,以開放心態迎接新技術、新模式,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行業窗口與頂尖新媒體【三川匯文化科技】已運維4000多期(持續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體育、科技等領域專業優質文章8000多篇。【三川匯文化科技】始終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行業前沿動態、發展思考,直面新時代行業發展重大問題,融匯行業內外精英的觀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亦架設起溝通各方的暢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文物局、國家體育總局等有關部門,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國各文化、旅游、體育企業的重要參考和助手。歡迎訂閱關注!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推薦,都安排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