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瓦臺的辦公室里,韓國總統李在明盯著中國發來的閱兵邀請函,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這場持續半個月左右的外交拉鋸戰最終落下帷幕——他決定不參加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
當總統室高層向《每日經濟》透露這個消息時,只拋出了兩個輕飄飄的理由:“行程沖突” 與 “外交對等”。然而外交圈內人士都明白,真正壓在李在明心頭的,是遠在華盛頓的那雙眼睛。
韓方給出的第一個理由看似無懈可擊:李在明7-8月要訪問華盛頓爭取美韓元首會晤,8月安排日韓領導人線下見面,9月還要參加聯合國大會。行程表擠得像早高峰的地鐵,實在抽不出時間去北京。
第二個理由則帶著點外交記賬的意味——韓方翻出2017年的舊賬:“當年文在寅主動訪華修復關系,現在該輪到中國回訪韓國了”。這話乍聽合理,卻經不起歷史推敲。
文在寅當初為何訪華?正是因為樸槿惠政府執意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導彈監測范圍深入中國腹地,導致中韓關系跌入冰點。破壞者主動修復,本是國際慣例。而尹錫悅政府追隨美國在臺海問題上踩中國紅線,李在明若真想改善關系,豈能用“輪到你來找我”這種孩子氣的邏輯?
真正令李在明輾轉難眠的,是特朗普7月8日甩出的兩張賬單:駐韓美軍軍費從10億美元暴漲至100億美元,同時對所有韓國輸美商品加征25%關稅。這兩記重拳直擊韓國經濟命脈,瞬間讓青瓦臺感受到刺骨寒意。
韓國在安全上如同美國的“人質”。2.85萬名駐韓美軍的存在,既是保護傘也是緊箍咒。當特朗普將“美國優先”大旗插到東北亞,韓國連出席一場紀念活動的自主權都被剝奪——韓媒坦言,若特朗普決定出席中國閱兵,李在明便可順水推舟;若美國拒絕,韓國斷不敢獨自赴約。
更諷刺的是,就在李在明猶豫期間,首爾街頭突然冒出反華游行。某些勢力借“中國干涉韓國選舉”的謠言煽風點火。面對國內保守派的虎視眈眈,李在明最終選擇明哲保身,寧可放棄外交機遇也不敢冒險。
李在明競選時高舉“實用外交”大旗,承諾在中美間走鋼絲。上任首周他主動致電北京,甚至將APEC峰會邀請函優先發給中國而非傳統盟友美國,一度讓外界看到轉機。當時他撂下八字真言:“盡快修復中韓關系”,字字鏗鏘。
可當真正考驗來臨,他的天平卻徹底倒向美國。拒絕閱兵邀請暴露了韓國外交的致命傷——安全靠美國,經濟想靠中國,最后卻兩頭不討好。韓國半導體30%市場在中國,汽車、化妝品對華依存度更高,但面對美國壓力,韓國寧可舍棄經濟實利也要保全安全虛名。
韓國前駐華大使權寧世曾感慨:“外交不是請客吃飯,而是生死抉擇”。如今李在明對華“口惠而實不至”,像極了戀愛中只甜言蜜語卻不肯見家長的對象,中方自然疑慮重重。
11月韓國慶州APEC峰會近在眼前。理論上這該是李在明挽回局面的最后機會,但外交界人士對此搖頭:“沒有閱兵鋪墊的APEC會晤,如同沒有地基的空中樓閣”。中韓即便見面,笑容背后也難掩信任裂痕。
2015年樸槿惠頂住壓力參加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隨后中韓自貿協定加速落地,文化產業合作迎來黃金期。而今天李在明在相同抉擇前退縮,可能讓韓國錯失三大機遇:百億級經貿合作項目擱淺、朝鮮半島問題協調窗口關閉、科技產業鏈協作機遇流失。
韓國國立外交院前院長金俊亨的警告猶在耳邊:“單純依靠美國保護就像單腿站立”。當韓國把外交自主權典當給華盛頓,它在東北亞棋局中注定淪為配角。
青瓦臺宣布決定后,一則未被證實的消息在外交圈流傳:中方官員翻閱韓方回函時輕笑搖頭。這聲嘆息或許道盡無奈——當韓國把“美國同意”當作外交通行證,中韓關系的方向盤早已不在首爾手中。
李在明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將打造堂堂正正的外交”。而今面對閱兵邀請的退縮,恰似當年文在寅政府外交顧問的尖銳點評:“有些國家把主權當裝飾品,需要時才從抽屜里取出來撣撣灰”。聚光燈下,韓國能否掙脫提線,還要看李在明是否有勇氣剪斷那根纏在脖頸的美國線。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卻從不重復答案。當11月APEC峰會在慶州千年古都開幕,李在明站在自己出生地的講臺上望向中國代表團時,不知是否會想起這個9月本該在北京并肩而立的機會——那個被他親手推開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