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的10.5億元到2024年的104.4億元,中國在線廣播劇市場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印證著 “聲音經濟” 的巨大潛力。7月10日下午,“未來聲緣”2025貓耳FM內容生態大會在上海舉辦,廣播劇配音演員、網文作家、平臺負責人等齊聚會議現場,共同探討聲音行業從“內容爆發”到“生態共生”的進階之路。
在聲音世界中尋找“情感共鳴”
“廣播劇最獨特的魅力,在于讓聽眾用想象力共同完成創作。”知名配音演員、導演姜廣濤在大會圓桌討論中提到,與影視配音不同,廣播劇需要配音演員用聲音構建完整的“想象空間”——從氣息節奏到情緒轉折,每個細節都要讓角色“從故事里走到聽眾耳邊”。
這種聲音魅力正在收獲越來越多平臺用戶擁躉,bilibili貓耳事業部總經理波吉(徐博)透露,貓耳FM平臺累計有22部廣播劇播放量破億,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5部破億廣播劇。快速增長的播放量背后是驚人的用戶粘性,以貓耳平臺為例,今年6月以來,平臺日活用戶上漲35%,月活用戶上漲30%;平臺付費用戶增長了54.6%,劇集總收入增長了37.49%。還有用戶7年購買1080部廣播劇,日均收聽接近2小時,由此可見,聲音已成為用戶深度陪伴的“情感載體”。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水千丞從創作者視角解釋這種“情感載體”,相較于文字表達的扁平與影視呈現的局限,聲音表達恰好處于一個平衡點,留給用戶足夠想象的發揮空間。她觀察到,聽眾通過聲音沉浸故事時,既能解放雙眼處理日常事務,又能在通勤、獨處等場景中獲得“低成本的情感陪伴”,這種“伴隨性”正是聲音內容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平臺、公會與主播構建的聲音生態
聲音行業的繁榮,離不開全鏈條的協同發力。在貓耳FM構筑的平臺生態中,這種協同體現為“平臺搭臺、公會賦能、主播表演”的多方配合。
平臺層面,工業化生產體系為內容品質保駕護航。貓耳FM今年計劃啟動120部廣播劇,上線75部,覆蓋全行業75%的頭部IP,與晉江文學城、長佩文學、閱文集團等深度合作構建IP“儲備池”。“一部劇從立項到上線周期約為1年,我們通過流程標準化讓制作人、配音演員、后期團隊專注各自領域,既保效率又保品質。”徐博介紹。
公會則成為連接平臺與主播的關鍵紐帶。公會積極探索出的運營模式成功孵化大量頭部主播,如聲演傳媒旗下的江白,從月營收較低的新人到“雙冠王”,印證了生態協同的爆發力。
多元化的主播群體為生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平臺入駐主播中,既有雷神這樣靠特色聲線蟬聯四屆冠軍的“聲音偶像”,也有海耳這樣深耕rapper賽道的才藝主播,更有通過團播功能實現日營收破萬的新興群體。直播負責人洛一提到,6月上線的團播功能已成為新增長極。
聲音經濟的破圈與挑戰
當行業從“內容爆發”邁向“生態深耕”,破圈與合規成為繞不開的命題。
在商業化探索上,聲音內容正突破“付費收聽”的單一模式。貓耳FM已啟動近千個衍生品SKU開發,多種聲音線下主題店也即將開業,讓“聽覺內容”觸達更多線下用戶。此外,直播打賞與廣播劇代金券互通、聲優個人IP孵化等跨界嘗試,構建“內容—流量—商業”的閉環。
繁榮之下,聲音經濟面臨的版權保護挑戰也不容忽視。盜版不僅傷害創作者,更會透支行業信任。B站正使用音頻指紋技術提高下載和盜播的門檻,更有效地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徐博指出:“在今年往后的一年會通過技術手段開發音頻水印的技術,未來的下載和盜播門檻會變高很多。”由此可見,貓耳針對盜版及違法上傳問題正在不斷加大處理力度。
中文廣播劇出海成為下個階段的關注點,項目孵化負責人秦楚玥在大會上分享了一個新趨勢“以前可能我們在聽日抓,但是現在國外很多在聽我們的中抓。”從中文廣播劇出海吸引海外聽眾,到結合音樂、虛擬偶像等多元形態,再到深挖女性用戶的興趣交流、觀點表達需求,正如平臺總經理徐博所言:“事實證明視頻行業通過這10年的發展已經成熟了,我認為下一個10年就是聲音。”
圖為bilibili貓耳事業部總經理波吉(徐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