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消化道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腫瘤位列癌癥發病率前5位。其中約70%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早期胃腸道腫瘤為什么檢出率這么低?如何才能盡早發現胃腸道腫瘤?
什么是胃腸鏡檢查?
胃腸鏡檢查是消化道早癌篩查的最佳手段之一,食管、胃、大腸內的早期癌變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胃腸鏡檢查分為兩個部分:
一個是胃鏡,指的是胃鏡從口腔進入胃內觀察消化系統內部狀況。
另一個是腸鏡,指的是腸鏡從肛門進入,根據腸道生理結構走行腸鏡并觀察腸腔內狀態。
除了能直接發現消化道的一些病灶,胃腸鏡檢查還有治療的作用,能夠切除病灶,有效防止疾病惡化,檢查+治療,一舉兩得。
為什么要做胃腸鏡?
胃腸鏡能讓醫生“看見”食管、胃、十二指腸、結腸等部位,通過仔細觀察黏膜的表現,配合病理活檢準確診斷胃炎、潰瘍、息肉等常見問題,但是胃腸鏡最關鍵的本領就是——辨別早期癌變。
國家衛健委2024年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胃癌新發35.87萬例,死亡26.04萬例,分別占全部惡性腫瘤的7.43%和10.11%。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25.41/10萬和18.44/10萬。胃癌預后較差,近年來我國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雖有所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顯著提高。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早發現的胃癌經過內鏡微創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90%,黏膜內癌5年生存率接近100%,遠高于中晚期10~35.2%。
所以說,一次胃腸鏡的檢查,就可以有效阻止胃腸癌找上門。
哪些人群需要做胃腸鏡檢查?
消化道腫瘤從癌前病變到進展期通常需要多年時間,早期發現可通過內鏡下切除達到完全治愈。但如果等到出現消瘦、黑便、持續便血等癥狀,往往已進入中晚期,治療難度和費用大增。
專家介紹,40歲是一個分水嶺,患者在40歲以后胃癌的發病率會有明顯升高;45歲以后,腸癌發病率會有明顯升高。因此40歲之后,推薦大家都進行胃腸鏡檢查。
除了年齡因素選擇胃腸鏡檢查以外,一些高危人群也需要定期做胃腸鏡檢查。特別是長期抽煙喝酒、長期高鹽飲食、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群,或者身體有一些“報警癥狀”,比如突然變瘦、黑便,強烈建議到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
建議帶上兩份報告向醫生咨詢
檢查結束當天,患者會先拿到一份胃鏡檢查報告,一般5個工作日后可以拿到一份病理報告。
圖源:Pixabay
1.胃鏡的檢查報告主要分為圖片、檢查所見、檢查結論三部分。患者最關心的檢查結論,是醫生根據胃鏡下所見給出的診斷結果。
常見診斷有慢性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如果是胃癌也能及時發現。
2.病理報告分為非腫瘤性病理報告和腫瘤性病理報告。以胃鏡病理報告為例:
非腫瘤性的胃鏡病理報告主要內容有:送檢部位、炎癥性質及程度、是否有活動性、是否有腸化、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等。若送檢部位出現糜爛、不典型增生、淋巴濾泡、固有層平滑肌增生等癥狀,也會在報告中體現。
腫瘤性的胃鏡病理報告主要有上皮內瘤變、癌或其他惡性病變。如果報告中直接顯示為癌,就需要臨床及時正確處理。至于癌具體的分級和分期,一般需要等手術切除后,再次通過病理檢查,明確癌組織浸潤的深度、分化的程度、淋巴結的轉移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胃腸鏡的病理報告常被忽略,檢查后,建議攜帶兩份報告向專科醫生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