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看歷史,往往會被風云際會中的歷史人物吸引,或是帝王將相,或是英雄豪杰;而如果真的置身歷史情境之中,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一些“樸實無華且枯燥”的技術元素,實實在在地推動著歷史進程,秦的統(tǒng)一也不例外。
1
水利:明知是陰謀,仍修“鄭國渠”
不少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韓國水工鄭國在秦國修建的“鄭國渠”,雖然聽上去有一點兒繞,還有陰謀的成分——韓國本意是為了消耗秦國實力,后來秦國也看穿了這一點,但是依然繼續(xù)修建,甚至用鄭國的名字來命名。秦國對于水利的重視,可見一斑。
目前我們所知“水利”這一詞語的最早使用,正是見于成書于秦國、由呂不韋組織編撰的《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慎人》中寫道:“堀地財,取水利。”《呂氏春秋·辨土》還說到田土的“澤”。保證土地的“澤”,是當時關中農(nóng)人已經(jīng)掌握的生產(chǎn)技術,其主要方式,不只是單純依賴降水,而憑借灌溉。
自商鞅變法、從雍遷都咸陽,秦的文化重心從農(nóng)耕區(qū)的邊緣,轉移到農(nóng)耕區(qū)的中心,對農(nóng)耕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當時秦人對水利的重視,從祭祀河川神靈的制度中就能看出。《史記》卷二八《封禪書》:“霸、產(chǎn)、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這些河流都不是“大川”,卻都被列入了高等級的祭祀系統(tǒng),主要原因就是咸陽附近的水資源對于秦國主要農(nóng)耕區(qū)的灌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以鄭國渠為代表的水利工程在關中地區(qū)的成功,又讓秦人把經(jīng)驗在巴蜀地區(qū)推廣,最著名的如都江堰,讓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史記》卷二九《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華陽國志·蜀志》中講到,因為都江堰,“溉灌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而李冰本人,因為在水利事業(yè)上的成功,甚至“升職”進入了神話系統(tǒng)。《水經(jīng)注·江水三》引《風俗通》:“冰鑿崖時,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與水神斗。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也。”
2
交通:發(fā)明雙轅車、
運車數(shù)量空前,棧道通于蜀漢
秦人曾經(jīng)長期游徙生活,與之對應的,關于秦先祖的傳說,多以致力于交通活動而著稱。比如,秦人先祖造父為周穆王駕車遠行,可以“一日千里”,是中國古代交通史上著名的神異故事。甚至秦人的立國,也直接與一次重要的交通活動有關——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于是,“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關于交通,有兩個主要元素,一是車,二是路。
中國早期的車輛均為單轅,單轅車需要系駕兩頭或四頭牲畜,雙轅車則可只系駕一頭,而最早的雙轅車正是秦人發(fā)明的。陜西鳳翔戰(zhàn)國秦墓出土的兩件牛車模型,形制相同,車轅為兩根,這是中國考古資料中最早的雙轅車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標志雙轅車產(chǎn)生的實物資料。
秦人除了擁有雙轅車這種先進車型,所使用的運車數(shù)量也是空前的。《左傳·昭公元年》記載,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秦后子鍼適晉,“其車千乘”。《史記》卷七二《穰侯列傳》說,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穰侯免相,出關就封邑時,“千乘有余”。
車多,運力就強,而古代戰(zhàn)爭,糧草運輸保障至關重要。秦史上一次大規(guī)模運糧的記載,是《史記》卷五《秦本紀》中,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予楚粟五萬石”。按照漢代運糧車輛的載重標準每車25石計,運送5萬石糧食,需要組織多達2000輛運車的浩蕩車隊。
在秦人軍事擴張的歷程中,秦軍善于“遠攻”,較早創(chuàng)大軍團長距離遠征的歷史記錄。秦穆公謀取鄭國,即派遣大軍“徑數(shù)國千里而襲人”。秦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調(diào)動數(shù)以十萬計的大軍連年出擊,無疑也需要強大的運輸力量保證后勤供給。
以秦滅楚為例,秦軍出動兵力60萬,以秦漢時期的通常情形折算,每天士卒口糧就需要約66667石,以車載25石計算,需要2667輛車轉送,如果運程超過4天,則每日軍糧都需要萬輛以上的輜重車隊承運,這一數(shù)字還不包括軍馬的食料。而楚地戰(zhàn)事持續(xù)長達“歲余”。
秦人不但有好車,還積極地修路。秦嶺川陜古道的最初開通,就有秦人的努力;到了戰(zhàn)國時期,有關秦國大勢的論述,已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的描述。
3
機械:秦箭秦弩直接應用于軍事
如果說水利和交通是基礎保障,那對于統(tǒng)一戰(zhàn)爭來說,軍事機械就是最直接、最硬核的技術。
秦弩則更為先進,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僅一號坑就出土了158件弩機,這是一種儲蓄彈力、伺機發(fā)矢的遠射程復合武器,據(jù)推算張力至于738斤,射程在831.6米以上。數(shù)據(jù)是否精準可以討論,但這秦弩堪稱“大殺器”是沒有疑問的。
《戰(zhàn)國策》中對于韓人制弩的水平有很高評價,但涉及秦軍用弩的文字,出現(xiàn)密度最大。《趙策一·趙收天下且以伐齊》中記載,蘇秦為齊上書說趙王曰:“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其中說到秦國的“三軍強弩”,似乎可以理解為秦人制作的“強弩”作為基本裝備,可以武裝全軍。
秦國兵器中還有更厲害的“連弩”,秦始皇本人就有用這個兵器射海中“巨魚”的經(jīng)歷。
當東方列國以豐厚的文化積累傲視秦人,他們忽視了秦在技術層次的優(yōu)越,最終使得秦人在軍事競爭中取得了強勢地位。《過秦論》中所謂“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形勢的實現(xiàn),自有技術條件的因素。
但歷史無法重演,后人只可以史為鑒。秦人在技術方面的成功,也許又在某種意義上掩蓋了其文化儲積、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化引進方面的若干不足,而不免最終迅速敗亡——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本文原載于《中國青年報》(作者:王子今),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