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嚴禁擅自轉載,侵權必究。
西周時期周朝的卿士 芮良夫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咱說位西周時期的 "救火隊長",但可惜這隊長嗓門再大,也沒攔住糊涂天子往火坑里跳。
這人叫芮良夫,芮國的國君,兼任周厲王的卿士,相當于現在的 "國務委員",這輩子沒干啥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憑一句 "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的狠話,竟然在史書上占了一席之地。
為什么呢?因為這句狠話后來真成了讖語,三年不到,西周就鬧出 "國人暴動",周厲王被趕下臺,屁滾尿流的逃命,很是狼狽。這就叫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惜君王聽不進",您說憋屈不憋屈?
要講芮良夫,就得先說說他那會兒的朝堂環境有多么的荒唐,周厲王這主兒,《史記》里明晃晃寫著 "好利",是個典型的 "守財奴天子"。
自打坐上龍椅,眼里就沒別的,天天琢磨著怎么把天下的銅貝、玉璋、青銅鼎全摟進王宮。大臣們誰能給他弄來錢,誰就能當大官;誰要是勸他 "不能與民爭利",輕則被罵 "老糊涂",重則被攆回家提前退休。
這就好比現在的某些老板一門心思搞 "壟斷經營",底下人全是拍馬屁的,突然冒出個說 "這會砸招牌" 的,您說這老板能待見他不?
榮夷公
偏巧這時候,來了個火上澆油的 ,誰呢?榮夷公,榮國國君,腦瓜門子锃亮,專撿周厲王愛聽的話說,還獻上了個 "專利" 的餿主意 ,把天下的山林、湖澤、礦山全圈起來,說是 "王室私產",老百姓想進山砍柴、下河捕魚,都得交錢買 "通行證",不交錢就按 "盜竊罪" 論處,輕則打板子,重則砍手砍腳。
周厲王美得直搓手:"榮公真是孤的福星!" 當場就想提拔他當卿士,執掌朝政。
消息傳到芮良夫耳朵里,這位老爺子急得直拍大腿。
芮國雖說不是啥大國,但芮良夫在朝堂上是出了名的 "直脾氣",當年周夷王時期,他就敢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數落諸侯 "不納貢、不朝見" 的毛病,氣得好幾位公爵吹胡子瞪眼。如今瞧見周厲王要把國庫鑰匙交給榮夷公這號 "斂財高手",他哪能坐得住?
第二天一大早,芮良夫揣著份竹簡就闖進了王宮。那會兒周厲王正讓榮夷公陪著看新收上來的銅貝,見芮良夫氣沖沖進來,臉立馬拉得老長:"芮愛卿有事?"
芮良夫 "撲通" 一聲跪下,把竹簡往地上一磕:"大王!萬萬不能用榮夷公啊!"
周厲王
周厲王呷了口酒,慢悠悠問:"榮公能給朕弄錢,為啥不能用?"
芮良夫脖子一梗,聲音比銅鐘還響:"錢是好東西,但不能萬能的!榮夷公其人,眼里只有 ' 專利 ',沒有百姓。您想一想?山林湖澤是老天爺給天下人的活路,如果圈起來歸王室獨有?老百姓沒了活路,能不跟您拼命嗎?"
這話要是擱在平常君主耳朵里,就算不愛聽,也得掂量掂量。可周厲王滿腦子都是銅貝叮當響,不耐煩地揮手:"你懂啥?這叫 ' 集中力量辦大事 ',國庫滿了,才能養軍隊、修宮殿,這天下不還是孤的?"
芮良夫急得直哆嗦,指著榮夷公就罵:"你這小人!就知道攛掇大王與民爭利,早晚要把大周折騰垮!"
榮夷公也不是善茬,趕緊跪下哭嚎:"大王您瞧,芮大夫這是容不下臣啊!臣都是為了大王著想,哪敢有私心?"
周厲王被哭得心煩,怒從心中起:"芮卿!如若再敢胡言亂語,孤削了你的封地!" 芮良夫見君王執迷不悟,"咚咚咚" 磕了三個響頭,血都磕出來了:"臣死不足惜,只怕大王將來要后悔!" 說完爬起來,甩著袖子就走,氣得周厲王當場把酒杯摔了。
芮良夫
這段君臣對罵,《史記》里寫得明明白白,可您知道芮良夫為這事操了多少心嗎?
野史里說,他回去后三天沒合眼,把芮國的老臣全叫來商量,有人勸他:"大王不急卿士急,您犯得上嗎?" 芮良夫嘆著氣說:"我是芮國國君,更是大周卿士,眼睜睜看著君王往火坑里跳,對得起列祖列宗嗎?" 他還讓人刻了塊木牌,寫上 "榮公用,周必亡",掛在自家朝堂上,天天對著木牌嘆氣。這事兒雖無正史佐證,但從他后來的舉動看,八成是真的, 這人就是這么個 "一根筋"。
榮夷公當上卿士后,立馬把 "專利" 政策推行得風風火火。鎬京周邊的終南山被圈了,渭水兩岸插滿了 "王室禁地" 的木牌,連老百姓家里種的果樹,都得交 "結果稅"。
有個老漢進山采草藥給老伴治病,被巡邏的衛兵打斷了腿;有個漁民一網打了三條大魚,被沒收了漁網還得罰十串銅貝。
城里的工匠、商販私下里罵街,說榮夷公是 "豺狼",周厲王是 "昏君",這話傳到宮里,周厲王竟讓衛國的巫師當 "特務",誰罵就殺誰,弄得鎬京城里 "道路以目",倆人見了面不敢說話,光敢使眼色。
監視老百姓
芮良夫瞧著這光景,心跟針扎似的。他又去找周厲王,這次沒敢硬頂,只說:"大王,老百姓都快沒活路了,不如先停了 ' 專利 ',緩口氣?"
周厲王把眼一瞪:"你是不是老糊涂了?沒 ' 專利 ',朕的宮殿咋修?軍隊咋養?再敢提這茬,孤廢了你!"
芮良夫沒轍,只能暗地里幫老百姓說好話,有回三個漁民被抓,還是他掏了自家的銅貝把人贖出來的。
就這么折騰了三年,到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 841 年),鎬京城里的國人終于炸了鍋。有個做漆器的工匠,因為沒錢交 "漆樹稅",被官府把家里的漆樹全砍了,他老婆氣得上吊,這工匠一怒之下,抄起刨子就喊:"榮夷公不給活路,咱們跟他拼了!" 這話就像火星子點著了干柴,城里的工匠、商販、士兵家屬全抄起家伙,浩浩蕩蕩往王宮沖。
憤怒的百姓沖入王宮
守門的衛兵見人多勢眾,有的干脆扔了兵器加入隊伍,有的嚇得翻墻跑了。周厲王正在宮里跟榮夷公喝酒,聽見外面喊殺聲,扒著墻頭一看,魂都飛了,帶著幾個親信從后門溜了,一路逃到彘地(現在的山西霍州),到死都沒敢回鎬京。
榮夷公呢?《史記》沒明說他的下場,但 "厲王出奔" 是板上釘釘的事,榮夷公就算沒死,也八成成了喪家之犬。
這時候芮良夫在干啥?史書沒細說,但按他的性子,準是在亂局里忙前忙后。那會兒宮里的太子姬靜(后來的周宣王)才十來歲,被嚇得躲在召公家,國人圍著召公家要殺太子,還是芮良夫帶著芮國的親兵護住宮門,苦口婆心地勸:"太子是無辜的,殺了他也救不了百姓,不如讓周公、召公暫代朝政,把 ' 專利 ' 廢了,天下才能太平。" 后來 "共和行政" 能順利推行,估計少不了芮良夫在中間調和。
您說芮良夫這大臣當得值不值?一輩子就干了件 "強諫" 的事,還沒被君王聽進去,最后卻成了西周的 "預言家"。
芮良夫
其實啊,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明知忠言逆耳,還是要豁出命去說;明知君王糊涂,還是要守著那份忠心。
就像咱街坊鄰居里,總有些 "愛管閑事" 的老頭,看見誰家孩子往邪道上走,非得扯著嗓子喊兩聲,哪怕被嫌 "多嘴" 也不在乎,芮良夫就是這樣的人。
有人說芮良夫太傻,"胳膊擰不過大腿",何必呢?可您想啊,要是朝堂上全是榮夷公這樣的 "馬屁精",連個說真話的都沒有,那國家敗得更快。
芮良夫的價值,不在于他是否攔住了周厲王,而在于他給后世留下了句 "警鐘":"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君王該把好處分給天下人),這話擱到現在也不過時。
野史里還有個說法,說芮良夫臨死前,讓人把他當年進諫的竹簡埋在芮國的祖墳里,上面刻著 "周若復興,必棄專利"。
后來周宣王繼位,還真就廢除了榮夷公那套,重用召公、芮良夫,開創了 "宣王中興",這算不算芮良夫的 "遺愿" 成真了?這事兒沒考古證據,多半是后人編的,但也說明老百姓多希望有這樣的忠臣。
現在陜西韓城的芮國墓地,還能看到芮良夫時期的青銅器,有件 "芮伯簋",上面刻著 "芮良夫作旅簋",字里行間透著股剛勁。
考古專家說,這銅器是用來祭祀的,估計芮良夫每次祭祖,都得對著祖宗牌位念叨 "沒護住大周",您說他心里得多憋屈?
其實啊,封建歷史上的忠臣多半是這待遇。比干被紂王挖心,屈原投了汨羅江,海瑞被嘉靖帝關進大牢,芮良夫雖說沒這么慘,但那份 "說了不算" 的憋屈,怕是差不離。
可正是這些 "說了不算" 的忠臣,撐著咱們老祖宗的 "骨氣", 君王再糊涂,總得有人敢說 "不對";世道再亂,總得有人守著 "良心"。
周厲王跑了,榮夷公死了,芮良夫后來咋樣了?史書沒說,估計是在 "共和行政" 時幫著周公、召公處理亂攤子,最后老死在任上。
他沒留下啥豐功偉績,就憑《史記》里那幾句諫言,讓后人記住了西周有這么位 "一根筋" 的卿士。這就叫 "公道自在人心,史書不欺忠良"。
各位,今兒的故事就到這兒。您記住芮良夫這名字,不是因為他多能耐,而是因為他那句 "榮公若用,周必敗也" 的狠話,像面鏡子照出了多少糊涂君王的嘴臉。往后再聽說誰 "只聽好話,不聽壞話",您就想想這位西周的芮大夫,保準沒錯。
今兒就聊到這兒,咱們下期見。
參考資料:
《史記·周本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