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投票率不足32%,同意票雖高達67.45%,卻遠未達到罷免門檻。島內政局驟然緊張,國際社會聚焦臺灣動向。
7月13日,南投縣罷免案投票揭曉,藍綠兩大陣營全情投入,結果卻令雙方無奈。臺灣民意基金會7月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支持率跌至42.9%,不滿意度升至44.5%。一場罷免投票,牽動區域政治、兩岸關系與美臺互動,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焦點。
罷免門檻高筑,藍綠兩營皆失意
南投縣議員陳玉玲罷免案,是島內唯一進入投票程序的“罷綠”案例。選舉當天,投票率低于32%,同意罷免票雖為12160張,占有效票67.45%,但未能達到總選民25%的法定門檻,罷免案宣告失敗。
國民黨為此案全力動員,朱立倫親自坐鎮,意圖借此案打響“反制綠營”第一槍。民進黨則調動行政資源,確保關鍵席位不失。
兩黨均未能如愿,藍營未能成功罷免,綠營雖保住人選,卻暴露動員力下滑和“行政干預”爭議。島內民眾對這種激烈政治對抗產生倦怠,大量選民選擇冷處理,未赴投票站。罷免案成為臺灣新一輪政治博弈的縮影,顯示兩大陣營號召力和組織力均遭遇瓶頸。
賴清德支持率新低
7月,臺灣民意基金會最新調查數據顯示,賴清德的滿意度跌至42.9%,較上次下滑5.8個百分點,不滿意度升至44.5%,民調首次出現“死亡交叉”。這一現象反映島內社會對現任領導人信任度動搖,執政基礎面臨嚴峻考驗。
賴清德近期高調推動“臺獨”論述,頻繁宣揚“團結十講”,加劇兩岸緊張,導致民眾焦慮情緒上升。罷免案推動過程中,民進黨強力打壓異見,形成政治寒蟬效應,島內部分群體對政治生態表達不滿。
6月臺風肆虐,南部地區遭遇嚴重內澇,賴清德堅拒動用臺軍救災,聲稱臺軍首要任務是“保衛臺島”。這一決定引發巨大爭議,連綠營鐵桿支持者也罕見表達失望。
災區斷電問題遲遲未能解決,民眾質疑當局救災效率。部分專家警告,若災后衛生狀況失控,可能引發公共危機。賴清德災害應對上的冷漠姿態,動搖民進黨“基本盤”,為其民調下滑埋下伏筆。
藍營策略轉型
罷免案的失敗引發國民黨內部深刻反思。盡管同意票比例高于反對票兩倍,但低投票率暴露藍營動員力尚未完全恢復。朱立倫在罷免案后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全黨檢討基層組織動員短板。
民進黨雖然保住議席,卻付出巨大行政資源,島內輿論質疑其利用公權力干預公投,造成社會對“公平選舉”信心下滑。
綠營后續“罷藍”行動難度陡增,島內對政黨惡斗的容忍度不斷降低。社交網絡上,年輕群體對政治極化表達強烈反感,要求“回歸民生、減少口水”,呼聲高漲。罷免案成為臺灣政治轉型的試金石,社會呼吁政治勢力回歸正軌。
罷免案塵埃落定,賴清德迅速調整焦點,準備展開新一輪“邦交出訪”,巴拉圭成為首站,并計劃再次“過境美國”。
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意在尋求美方背書,為島內動蕩加注安全閥。臺灣媒體披露,賴清德團隊已與美方接觸,試圖爭取更高規格接待。
不過,中美關系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特朗普新一屆政府在對華關稅戰失利后,主動尋求緩和與中國的貿易緊張。
英偉達CEO黃仁勛6月公開證實,H20芯片獲準對華出口,顯示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華讓步。美方對臺“實質支持”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賴清德想通過“竄美”強化國際輿論支持,實際成效有限。
近期,賴清德上一次過境美國,僅獲準在夏威夷短暫停留,未被允許進入美國本土。特朗普團隊對臺操作趨于克制,島內輿論對賴清德“出訪外交”預期普遍趨冷。
多家國際媒體分析,臺灣“對美外交”已從以往的“高調獲利”變成“象征性存在”。美方著眼于自身利益,臺灣“籌碼效應”逐步下降。
兩岸輿論升級,大陸稱賴清德為“雜質”
7月15日,《人民日報鐘》發表社論,首次將賴清德稱為“雜質”。文章明確指出,賴清德推動“團結十講”制造綠營恐怖,惡意煽動兩岸對立,是中華民族的“雜質”。此類表述釋放強烈信號,大陸對“臺獨”分裂勢力容忍度降至歷史新低。
大陸多次重申,兩岸統一為歷史必然趨勢。無論島內政局如何波動,“臺獨”勢力的活動都無法阻斷統一進程。、
社論用詞之嚴厲,體現大陸官方輿論對當前臺灣局勢的高度關注,也對島內及國際社會釋放警告信號。兩岸關系的緊張氛圍,直接影響外部資本與區域安全結構調整。
罷免案與賴清德“竄美”行動交疊,臺灣政局短期內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島內罷免失敗后,藍營更傾向于通過組織升級和議題創新提升影響力。綠營則需應對民調下滑、災害應對質疑和外部支持減弱的多重壓力。
6月以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正經歷新一輪重構,美國放寬對華相關芯片出口,亞洲資本市場波動加劇。
臺灣作為半導體要地,外部環境變化對其經濟與政治安全帶來連鎖反應。國際智庫最新報告顯示,上半年臺灣對外直接投資同比下降6.2%,企業家信心指數再創新低。區域安全與經濟前景相互交織,島內政治局勢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新變量。
罷免案背后的民意裂變與社會啟示
投票數據背后,是民眾對臺灣現行政治生態的深刻反思。大量受訪者表示,對藍綠惡斗感到疲憊,傾向于“用腳投票”表達不滿。
罷免案投票率創近年新低,島內學者指出,政黨動員失靈和社會對激進政治操作的排斥,正推動臺灣社會向“務實主義”轉型。
此次罷免案的輿論發酵,推高了島內對“公平、透明選舉”的關注度。民進黨動用行政資源引發爭議,藍營動員能力不足被批評為“舊體制下的產物”。
社交媒體上,“政治歸零”“讓專業回歸治理”成為熱門話題。臺灣社會的這一輪民意裂變,或將深刻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格局。
參考資料:
臺海網:2025-07-16 08:54:“反惡罷”能否成功?關鍵在藍軍投票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