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0票想罷免一個5028票當選的縣議員,結果敗了。這個2.4倍的數字對比,把臺灣政壇所有人都看傻了。
就差2142票,一個看似簡單的加減法,卻扯出了臺灣這套民主游戲最荒謬的地方。
賴清德以為自己贏麻了,朱立倫急得要死在那催票,726大決戰前這場"彩排",到底暴露了啥?
編輯:CY
12160票遭遇鐵壁:當民怨撞上25%這道鬼門關
先說說這個讓人看不懂的結果。同意罷免陳玉玲的票數高達12160票,不同意的只有5867票。
按常理來說,這種6293票的碾壓優勢,罷免案應該穩了。可結果呢?敗得一塌糊涂。
真相在這兒:南投縣總共有57207個人有投票權,按照臺灣的罷免規則,同意票必須達到這個數的25%。
算一下就知道了,25%就是14302票,這是條死線。12160票看著挺多,但離這個門檻還差2142票。
說白了,再多人想讓你下臺,達不到這個數就是白搭。這套規則設計得有多絕?
更要命的是,當天的投票率只有31.76%。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根本不關心這事兒。
這個投票率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民眾對這種政治斗爭已經煩了,懶得摻和了。
想想看,陳玉玲2022年當縣議員的時候,5028票就夠了。現在要罷免她,需要14302票,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嗎?
臺灣這套罷免制度的設計邏輯很清楚:讓你上臺容易,讓你下臺難。表面上是保護民選官員,實際上可能保護的是制度本身。
制度的算盤:為啥上臺只要5000票,下臺得要14000票?
話說回來,這套規則當初是咋設計的?說實話,就是怕被少數激進分子給玩壞了。
你想啊,要是門檻太低,今天罷免張三,明天罷免李四,政壇不得亂套?所以設了這道25%的坎兒。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看,這個門檻確實有道理。選出來的人替大家做主,不能輕易被推翻。
但問題來了,這個門檻設得是不是太高了?12000多人的意見就這么被一條線給擋住了。
專家學者們對這事兒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說這是代議制民主的保護機制,也有人說這是制度設計的缺陷。
回頭看看其他地方的經驗,韓國瑜被罷免那次,投票率達到了42.14%,同意票占了選舉人總數的36.24%。
那次能成功,關鍵就在于投票率高,政治動員搞得好。相比之下,陳玉玲這次就差了不少。更有意思的是,陳玉玲自己都站出來宣布"罷免失敗"。這種操作在臺灣政壇還真不多見。
說到底,這套制度就是在平衡不同的利益。既要給民眾監督權,又不能讓政治變成兒戲。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平衡點是不是找對了?12000多票的民意被14000票的門檻給否定了,這合理嗎?
從南投試水到全臺攤牌:726這盤棋下得有多大?
這場"練手"雖然敗了,但真正的戲才剛開始。726大罷免涉及5個立委席位,那才是真正的決戰。
朱立倫他們現在是真慌了,韓國瑜、侯友宜、蔣萬安全都出來站臺。這陣仗,比選舉還熱鬧。
更要命的是,民進黨要是真把那5個席位拿下,國會就徹底變天了。現在是朝小野大,到時候就是綠營說了算。
賴清德為啥這么執著于大罷免?很簡單,他現在在立法院只有51個席位,比國民黨還少一席。
這種"少數政府"的日子不好過,啥政策都推不動。罷免掉幾個藍營立委,日子就好過多了。
但國民黨也不是吃素的。從這次南投的動員來看,藍營的反擊還是很有力的。
關鍵是民眾的態度。從31.76%的投票率來看,大家對這種政治斗爭確實有點審美疲勞了。
朱立倫在動員會上說得很直白:這是一場"民意保衛戰"。但民意到底站在哪一邊,現在還真不好說。
有個細節很有意思:民進黨搞"青鳥行動"下鄉動員,結果一場大雨,臺上演講的人比臺下聽的人還多。
這說明啥?說明基層動員這套東西,效果可能沒想象中那么好。民眾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不是政治人物的恩怨。
所以726的結果,很可能不是取決于誰的策略更高明,而是取決于誰能真正觸動民眾的神經。
726變盤密碼:投票率這張牌,到底誰能打得更好?
歸根結底,這事兒就看投票率。專家說了,藍營要想守住席位,投票率至少得達到55%以上。
但這個目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南投這次才31.76%,要提升到55%,難度可不小。
有個變數所有人都沒算到:8月份臺灣要進入用電高峰期,到時候可能會缺電停電。
李鴻源就說了,大罷免選在7月26日,就是怕8、9月份民眾光顧著罵停電,哪還管你政治斗爭?
這個時間窗口的選擇,說明民進黨對民生問題的沖擊力還是很清楚的。政治熱度再高,也比不過沒電用的現實。
賴清德現在的處境也不是那么樂觀。最新民調顯示,他的滿意度是44.7%,不滿意度是46.8%。
這個"死亡交叉"說明啥?說明民眾對他的蜜月期已經過了,開始用更挑剔的眼光看他。
在這種情況下搞大罷免,風險其實挺大的。搞成了還好說,搞砸了可能適得其反。
朱立倫這邊的策略也很明確:就是要把投票率催上去。他們現在滿臺灣跑,就是要動員更多人出來投票。
但動員這個事兒,不是喊口號就能解決的。關鍵是要給民眾一個投票的理由。
一句話,賴清德現在高興,怕是高興得太早了。真正的考驗在726那天,到時候見真章。
結語
說到底,這場罷免案就像是臺灣民主的一次"體檢報告"。數字不騙人,但規則可能讓數字變得沒意義。
726那天真正的比拼,不是誰的道理多,而是誰能把人拉出門投票。政治這玩意兒,民眾煩了比啥策略都管用。
你覺得這25%的門檻合理不?要是換成你,這種投票你會去嗎?評論區聊聊你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