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空軍的一條重磅消息震動了全球 ——“警告無效時,可以開火射擊!” 這短短幾個字,背后藏著中國空軍多年來的蛻變與成長,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捍衛主權的決心。
十年前的東海,那可是中國空軍的一塊 “心病”。那時候,咱們的蘇 - 27 戰機常常被外軍的電子干擾搞得雷達黑屏,成了 “空中瞎子”。外軍的偵察機更是囂張,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咱們的飛行員只能一忍再忍。為啥?技術跟不上啊,強硬那是奢望。
可如今,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東海艦隊的雷達就像一張天網,空警 - 500 預警機三百公里內看得清清楚楚。2025 年 5 月的一個無月夜訓,殲 - 16 戰機憑借紅外成像技術,精準鎖定目標,就像拿著熱成像儀抓小偷一樣,外軍 “趁夜滲透” 的小把戲徹底玩不轉了。
“開火授權” 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是戰略上的大轉變。以前咱們可能更多是驅離,現在直接升級到可以開火,這意味著什么?時間就是生命,從鎖定目標到開火授權,只需要 47 秒!這速度,外軍根本反應不過來。
法律上,咱們也有了更硬的底氣。直接援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把 “保衛公共安全” 的法理用到了空防上。外軍機入侵,那就跟持刀行兇沒啥兩樣,警告無效,咱就不客氣了。這可不是嚇唬人,外軍飛行員現在可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無線電警告之后,真的可能迎來導彈點火。
美軍內部報告都哀嘆:“亞太隱身安全時代終結”。就像之前澳軍的 P-8A 偵察機,被殲 - 16 的干擾彈在引擎口炸開,箔條吸入發動機的刺耳聲,比千次抗議都管用。現在,殲 - 16 戰機掛彈巡航東海,常態化戰備成了區域威懾的基石。
中國空軍敢于亮劍,靠的是十年磨一劍的技術突破。
先說雷達,殲 - 20 搭載的碳化硅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突破 1000 公里。F-35 的隱身涂層在東海的高溫高濕環境下,根本不管用。還有量子雷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24 年的測試顯示,對 F-35 模擬靶機的發現概率高達 87%,傳統隱身技術被 “降維打擊”。
再看看蜂群作戰,殲 - 16D 電子戰機指揮無人機群,2024 年的演練中,半小時就能摧毀模擬航母戰斗群。陸基米波雷達、空警 - 500 與微波光子雷達三秒組網,瞬間就能調度殲 - 16、紅旗 - 9 構筑絕殺鏈,單機突防的想法,還是省省吧。
“開火” 指令的背后,是國家意志的法律體現。央視公布的攔截畫面里,外軍機以 90 度俯沖角挑釁領海線,咱們的飛行員依法完成雙語警告、武器鎖定、干擾彈驅離的 “防衛三部曲”。這和 2022 年南海攔截澳軍 P-8A 時只用鋁箔彈的克制,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已經從 “被動防御” 轉向了 “主動拒止”。
每一步行動都嚴絲合縫地嵌入法律框架,每一次雷達鎖定都是國家主權的法理宣示。咱們可不是隨便開火,而是依法捍衛自己的領土和領空。
東海的這把火,也燒到了全球的戰略棋局上。
中巴體系首秀就震撼了世界。2025 年 5 月的印巴空戰,巴空軍憑借殲 - 10CE 搭配 ZDK-03 預警機,打出了 6:0 的漂亮戰績。中國空軍參謀長親自去伊斯蘭堡 “取經”,這既是學習實戰經驗,也是向印度傳遞威懾。
中東武器市場也變了天。埃及、沙特、阿聯酋這些國家,都在加速采購殲 - 10C。以前法國陣風戰機的神話,被咱們的性價比徹底擊碎。
美日同盟也感受到了壓力。日本偵察機被飛豹戰機 30 米貼身逼退后,外相巖屋毅 48 小時內就緊急坐上了談判桌。王毅外長當面警示 “汲取歷史教訓”,日方態度罕見軟化。
軍機交鋒現在成了外交籌碼,而中國正在掌握定義規則的權力。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建立,讓中國實現了對闖入目標的全程監控,任何越線行為都會觸發即時反應。
“可以開火” 這四個字,重若千鈞。它不是在尋求戰爭,而是用最堅定的語言告訴世界:中國已經學會用實力說話。當體系化作戰網絡覆蓋海天,任何僥幸者都要明白 —— 槍口之下,沒有贏家。中國空軍的這一授權,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宣告,中國捍衛主權的決心,不容置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