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空軍現役的殲轟-7A戰斗轟炸機,連續兩次在東海上空進行了異常近距離的攔截,目標就是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這讓日本朝野集體破防。
日本防務省對此發表了聲明表示:中國戰斗機的不尋常接近,可能會導致意外碰撞。稱這種行為“令人深感擔憂”,并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再次發生”。
此外,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稱,解放軍 “飛豹” 戰機的攔截行動,是極其 “危險的動作”;強調事發空域位于東海的公海上空,日機當時正在執行 “例行警戒監視任務”,并向中方提出 “嚴重關切”。
另外,日本共同社、朝日新聞等主流媒體在報道中,將中國殲轟-7A戰斗轟炸機對YS-11EB電子偵察機攔截動作定性為“異常接近”,稱雙方最近距離僅30米,可能引發空中碰撞的事件。
7月9日和7月10日,具有電磁信號和情報收集能力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的YS-11EB電子偵察機,均關閉了機上的應答系統,悄悄地潛入了中國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內,中國空軍的殲轟-7A戰斗轟炸機才會奉命進行近距離攔截。
從日方的報道中,第一次中日軍機之間的水平距離僅30米,垂直距離60米;第二次中日軍機之間的水平距離60米,垂直距離30米,直線距離僅約67米。
中日軍機在東海上空,雙方接觸如此接近的距離,已經遠超一般國際安全間距(根據國際飛行基本規則,飛機在相對、交叉、超越飛行時,必須保持不得小于600米的垂直間隔,以確保飛行安全。),因此“飛豹”對YS-11EB是極具壓迫感的攔截姿態,從中清晰地傳遞了“立即離開”的強硬信號。
據日方發布的殲轟-7A戰斗轟炸機的相關照片來看,當時,除了掛載3個副油箱外,還攜帶了2枚霹靂-5近距格斗空空導彈。而且是如假包換的實彈,而非平常訓練用的教練彈。
另據日本共同社等媒體的報道,“飛豹”戰機均采取了極具壓迫性的戰術動作,先是從日方YS-11EB的右后斜下方接近加速超越,再從電子偵察機前方掉頭,然后再次逼近。
“飛豹”的這番操作,中國軍迷給出的答案屬于“剪刀式驅離”戰術,是基于完整作戰體系的精準執行。這種“非接觸式壓制”戰術,既能避免雙方軍機的直接沖突,同時又能有效傳遞出足夠強烈的威懾信號。
殲轟-7A戰斗轟炸機,采取的這種近距離逼近的動作,不僅需要飛行員擁有高超的技術,而且更直接干擾了YS-11EB偵察機的航線和任務執行,是標準的攔截驅離操作流程。
防務觀察人士據此研判,“飛豹”絕非簡單地執行“伴飛”或“監視”,而是以實戰的狀態執行跟蹤、監視、警告和驅離任務,充分展現了攔截行動的嚴肅性和威懾力。
總之,日方的YS-11EB電子偵察機,在飛入中方的防空識別區前,未履行向中方通報的義務,而是關閉了應答系統,潛入中方的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中方就有權采取查證、識別、跟蹤、警告乃至驅離措施。
對中方如此堅決且強硬的反制措施,日方的反應也異常激烈。日本外務省副大臣緊急召見我駐日大使提出所謂“嚴重關切”;防衛省高調發布消息渲染所謂“危險接近”。
包括日方媒體也跟風炒作,反復使用了“挑釁”“危險動作”等詞匯。試圖借助互聯網的推波助瀾,將中方塑造成“破壞地區穩定”的形象。
日方這種氣急敗壞的表態,恰恰反證了中方殲轟-7A攔截行動的有效性。老當益壯的噴氣式“飛豹”,實實在在地挫敗了渦槳飛機YS-11EB意圖近距離獲取情報的企圖。偷雞不成蝕把米,中方觸動了日方敏感的神經,才會令其朝野“暴跳如雷”,除了“打嘴炮”外,卻也無可奈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