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首爾明洞街頭的景象令人憂心。這個曾經充滿活力的商業區,如今成了反華集會的“大本營”,刺耳口號和招搖旗幟刺痛著在韓中國人的心。
7月初以來,韓國多地出現反華集會,組織者捏造“中國干涉韓國大選”的虛假指控,在中國游客集中的區域制造緊張氣氛。
面對這些事件,韓國總統李在明選擇了出人意料的沉默姿態,未對集會發表任何公開評論。與此同時,美國正對韓國政府施加新壓力,要求其在造船業等領域配合“聯合牽制中國”的戰略。
中國駐韓大使館迅速反應,于7月9日發布安全提醒,要求中國公民避開集會區域,同時向韓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其確保中國公民安全。
韓國街頭的反常一幕
明洞街頭的景象令人憂心。這個曾經擠滿中國游客的購物天堂,現在充斥著各種反華標語和集會。
參與者聲稱“中國干涉韓國大選”,這種指控毫無根據,卻被某些政治勢力用作煽動情緒的工具。
中國大使館的反應迅速而堅決。在集會爆發后第一時間,使館就發出安全警示,提醒在韓中國公民避開危險區域,同時收集證據保護自身安全。
更重要的是,中方直接向韓國外交部門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對方采取切實措施保護中國公民。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反華集會并非偶然。時間點非常微妙——正值美韓貿易談判關鍵時刻。7月11日,韓國產業部門官員透露,美國明確要求韓國參與“聯合牽制中國”戰略,特別是在造船領域減少使用中國材料。
李在明的走鋼絲游戲
李在明總統上任剛滿月,就面臨艱難的外交平衡。一方面,他在競選期間承諾改善對華關系,強調“從韓國利益出發”;另一方面,美國揮舞著25%的關稅大棒,要求韓國配合遏制中國5。
李在明的沉默或許是一種策略性回避。他上臺后的首個重大外交決策就引發關注——拒絕出席北約峰會,這與前任尹錫悅連續三年參會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舉動被視為向中國發出的緩和信號。
但平衡游戲越來越難玩。面對美國要求限制中國造船業的壓力,韓國政府選擇“泄密戰術”——通過媒體放出消息,試圖在中美之間制造回旋空間。這種取巧做法反映了韓國作為中等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
李在明即將面臨另一個考驗:是否出席中國九三閱兵。有跡象表明他可能缺席,理由是中韓領導人互訪需要“對等”。
但一位韓國媒體人透露,李在明私下曾表示前總統樸槿惠當年參加閱兵“走得太遠”,他更暗示“如果特朗普去,韓國也可以去”。
中美夾縫中的韓國困境
韓國經濟高度依賴中國這個事實無法回避。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2023年對華出口占韓國總出口22.8%。
從半導體到汽車零部件,韓國產業鏈與中國緊密相連。若配合美國打壓中國,韓國自身經濟將首當其沖受損。
美國的要求充滿矛盾。一邊要求韓國減少使用中國材料,一邊又對韓國產品征收25%高關稅。
這種單邊施壓遭多國抵制,歐盟、印度、巴西均對美關稅政策發起反制。韓國若一味迎合美國,最終只會損害自身利益。
中方展現了有理有節的態度。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美韓談判時強調:“任何協議和談判都不應損害第三方利益”。這句話點明了國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既守住底線,也為韓國留下轉圜空間。
李在明政府面臨的選擇,將決定韓國未來數年的外交走向。
是繼續前任的全面親美路線,還是探索更獨立的平衡外交?是成為美國戰略的棋子,還是維護自身核心利益?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僅影響韓國民眾的生計,更將重塑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
韓國街頭的反華標語終將褪色,但李在明政府的外交抉擇將影響東北亞未來十年的格局。當中方強調“不得損害第三方利益”時,韓國能否聽懂這句話里的善意提醒?
當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時,首爾是否記得中國超市里40%的泡菜原料來自山東?
韓國學者圈流傳著一個比喻:在中美對弈的棋盤上,棋子不該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但李在明的沉默與平衡術表明,這枚“棋子”正試圖跳出棋盤規則。只是棋子的自主空間能有多大,還要看下棋者的耐心還剩多少。
《一些人在首爾等地區舉行反華集會游行 中使館:已向韓方提出交涉》——新京報2025-07-09 19: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