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友情提示:為保護隱私,文中案例均隱去個人信息且經過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如果你回想一下孩子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
孩子剛出生時,想著:平安、健康就好,孩子的一顰一笑,會坐了、會爬了、會走了、每一個成長的瞬間都令你驚喜;
孩子上幼兒園時,或許你開始有了一些比較和焦慮,同事家女兒5歲,都能認識200個漢字,會做10以內加減法了;
孩子上小學時,家長普遍將成長視角轉向成績視角,親子矛盾也多了起來,好在孩子還小,一切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孩子到了初高中,部分家長的焦慮開始大大增加,在內卷激烈的教育環境下,生怕孩子錯過了什么。
然后,親子關系,變得越來越差……
有調查發現: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發生沖突最頻繁、最激烈的方面就是學習。
主要矛盾集中在:家庭作業、學習成績、睡覺時間、看電視、手機、電腦等。
另外一項針對15-17歲青少年的研究顯示:63.3%的孩子在“學習方面”與母親發生過沖突;與父親沖突的比例是54.6%。
多數父母認為管教是“愛孩子”的表現,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不知深淺”的年紀,管得松了,孩子就廢了。
然而,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愛孩子”行為的背后,也有不少家長自己的焦慮投射。
前幾天,和朋友們聚會,H說:放暑假,孩子就瘋了,去奶奶家住不回家。因為奶奶管不住他,可以隨便玩平板。那天,去我媽家吃飯,我就問他“你現在不學習,將來怎么辦?”結果孩子說“不知道”,你說氣人不?
這時候,D也跟著附和:一樣!我家兒子也是這么說,不知道!
“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怎么辦?”類似這樣的問題,我相信不少家長都問過孩子。
作為一名心理工作者來看,這句話里包含著太多父母親自己的焦慮。
有對自己現狀的不滿和對自己前途的不確定感,也有不能為孩子兜底的恐懼。
或者我換個方式來說:如果家里有礦,或者你自己事業有成,你對孩子學業的焦慮程度會不會降低?
我來告訴你:答案是肯定的!
這是人性,但不意味著不能改變,從現在起,“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怎么辦?”這句話千萬別再對孩子說了,殺傷力太大!
青春期(10-20)的孩子,正在經歷童年期向成人期的過渡,家長一句怎么辦,能把孩子給問懵了。
因為他們自己也在尋找“我是誰?將來怎么辦?”的答案,這個問題,只會讓他們焦慮,甚至因為沒有答案而產生羞恥感、挫敗感、無能感。
這些都是非常糟糕的感受,如果有人讓你有了這樣的體驗,你會怎么辦?
我想,絕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懟回去!懟死他!
那么,如果孩子因此而暴躁,開始回懟你呢?
家庭戰爭就開始了……無論是哪一方獲得了勝利,親子關系都會受到損害。
所以,這句話千萬別再對孩子說了!
優秀的父母不會將自己的焦慮扔給孩子,而是能適時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認為:孩子在前面四個發展階段中懂得了他是誰?能干什么?能擔任什么角色?到了青春期,他必須仔細思考之前累積起來的全部,有關他自己和社會的知識,最后確定下來某一種生活策略。
更直白地說:孩子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就是要明白自己是誰?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等等一系列關于人生的,哲學性思考。
舉個例子來說吧~~
我表弟的孩子,初二,在當地一所首屈一指的中學。
這個孩子立志要讀哈工大,從上初一開始,就連續霸占年級前三名。這次考試年級排名30,被老師叫了家長,說孩子退步嚴重。
你看看,這就是同一性帶給孩子的驅動力,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內驅力。
因為孩子當下的“自我同一性整合”的特性,我更不建議你問孩子那個問題。除了有自身焦慮的投射,多少還有嘲諷和報復的意味。
聰明的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考慮到孩子當下發展的特點,引導孩子完成自我同一性整合。
更通俗點說: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展觀。
例如:男孩喜歡機器人課程、編程類課程,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你可以列舉一些設立相關專業的的高校,與孩子暢想自己未來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甚至是生活場景。
結語: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想要愛自己的孩子,但愛孩子這件事,孩子最有發言權。因為孩子是被愛的一方,最有資格評價父母的愛。
部分圖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