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位叫做“歲月靜好”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了一段視頻。
視頻里展示的場景是網友正在民政局排隊,辦理離婚;
鏡頭轉到辦事大廳的門口,是烏壓壓的一大片人,全都是等著解脫的兩口子,其中不乏那些非常年輕的夫妻。
而且,居然還有人在門口拉了個橫幅——“愿你們各自安好,和平分手”。
這個視頻評論區一片唏噓,有人說“現在離婚的人比菜市場逛的人都多了”,也有人感嘆“這些年輕人啊,就是太草率了”;
但最戳人的,是那句:“不是不想結婚,而是害怕走上爸媽那條路。”
這話,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離婚潮的背后,是婚姻信仰的瓦解
數據顯示,現在城市民政局的離婚登記人數持續高位,2024年離婚登記人數為262.1萬對。有的地方,預約離婚都得提前一周。
曾幾何時,婚姻是成年人走向穩定的標志,如今卻成了許多年輕人眼中的高風險投資。
人們常說:“離婚不是婚姻的失敗,而是醒悟的開始。”
但更深層的問題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結婚,甚至對婚姻本身產生抵觸?
這就得說說父母這一代,他們對婚姻的影響,比我們想象得大得多。
“你就聽爸媽的”
很多年輕人一開始不是不相信婚姻,而是不相信爸媽安排的婚姻。
從相親對象,到結婚節奏,從彩禮房車,到生孩子順序,哪一件父母不插手?
有些父母仗著過來人的身份,把兒女的婚姻生活當作第二輪自己的人生。
明明兩個年輕人剛認識不到一個月,爸媽就逼著見家長、訂婚、結婚,一系列流程走得比工廠流水線還快。
他們不是在培養一段感情,而是在趕項目節點。
一旦婚后出了問題,父母又變成和事佬:你們別鬧了,日子哪有不吵的?
他們沒說的是——他們這一代人,多少人也是慢慢煎熬過來的。
于是,年輕人看多了這些湊合過的婚姻,自然不愿意走進一段復制的、看不到出口的關系。
還有一種父母,表面上不干涉,實際上卻時時刻刻都在遙控。
婚后去哪住、過年回誰家、誰的工資該管賬……這些事本來夫妻倆商量著辦,但在很多家庭里,父母總能插一腳。
特別是那種表面溫和、實則控制欲極強的父母,常常讓婚姻變成四人博弈,年輕人一點空間都沒有。
中國人的一生,都繞不開原生家庭。很多年輕人看清楚了這點,所以寧愿單著,也不想再走父母那種湊合+妥協的老路。
不婚不是不想愛,而是太怕失敗
老人們常說,現在年輕人不婚,是因為不負責任,但其實更多時候,是年輕人太清醒了。
結婚畢竟不是搭伙過日子,不是父母一聲令下,更不是為了完成所謂的一些人生里程碑。
在這個什么都要靠自己扛的時代,婚姻一旦失敗,代價遠比以前更大。一個人離婚,不僅情緒崩潰、資產打散,還有可能被親戚鄰里指點半生。
于是很多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理性,寧愿獨處、也不倉促。
他們希望愛情是舒服的相處、婚姻是兩個自由靈魂的靠近,而不是兩個家庭權力斗爭的產物。
父母應該反思:你到底是幫孩子結婚,還是逼孩子?
婚姻不是交差,也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
很多父母逼著孩子結婚,是出于焦慮:怕孩子晚婚被人議論、怕將來沒人照顧、怕面子上不好看……但這一切,都不是婚姻的理由。
真正對孩子負責的父母,應該教他們識人、教他們自愛、教他們獨立判斷,而不是幫他們選人、選時間、選婚禮排場。
結婚是年輕人的人生,不是父母的戰績清單。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離婚排隊的故事,其實最讓人難過的,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那句“我早該知道不是自己選的就不會幸福”。
婚姻,不是一場安排得妥妥當當的計劃,而是一段需要真心、耐心和獨立判斷的旅程。
父母最大的善意,不是幫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尊重他們,讓他們自己決定一切。
所以,年輕人不想結婚,不是怕婚姻,是怕重復父母那一套,想要讓他們信任婚姻,先別逼他們走入你們熟悉的套路里。
有時候,最好的愛,是適度的放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