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高度,取決于對自己大方的程度。
每個人的人際關系,都如一張縱橫交錯的網。
而網上的節點無非三類:自己、家人、外人。
人生在世,無非是充當好這三類角色,又在這三類角色中斡旋。
對待不同角色,態度自是不同,以合適的態度對待他人,是讓這張網保持長久的堅固和秩序井然的前提。
人活一世,貴在舒心,待人接物的態度,決定了生活的舒適度。
后半生最明智的活法莫過于:對外人客氣、對家人和氣、對自己大氣。
01
對外人客氣
作家三毛曾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分享過她的一段經歷。
那時她和荷西居住在撒哈拉沙漠,最初,恪守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門不常開。
可是日子久了,總有人來找她,她的門就總得開開關關。
而往往早上她的門一開,就有一堆婦女和小孩涌進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用具都被看得清清楚楚。
于是,鄰居們就開始源源不斷地找她借東西。
“我哥哥說,要借一只燈泡。”
“我媽媽說,要一只洋蔥。”
“我爸爸要一瓶汽油……”
而這些東西,基本上就是有去無回了。
其中,更讓三毛無法忍受的,是一個叫姑卡的姑娘,也是和三毛關系最為要好的姑娘。
有一天,三毛要去參加一個酒會,等到衣服和首飾到穿戴好,準備去穿鞋時,卻發現一直在架子上放著的紋皮高跟鞋不見了。
她掃視一圈鞋架,發現了一雙黑黑臟臟的尖頭沙漠鞋,這是姑卡的鞋子。
三毛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跑到姑卡家質問自己的鞋哪去了,姑卡很平靜地說:
“我妹妹穿出去玩了,現在沒有。”
三毛只得換了套棉布的衣服,穿一雙涼鞋去參加了酒會,在酒會上倍受冷眼。
等到第二天姑卡把鞋子還回來時,已經被破壞得不像樣子了。
姑卡不但沒有意識到錯誤,還認為三毛小題大做。
三毛忍無可忍,和姑卡大吵一架,兩人也因此有了芥蒂。
生活中,也許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人。
他們不招即來,不知給對方帶來了困擾,不問自取,無形中讓感情產生了隔閡。
毫無分寸,強行干涉,以交情之名,行冒犯之實。
《人與永恒》一書中寫道: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源于無意識中想要突破這界限。”
長久的關系從不是不分你我,而是行事有度,熟不逾矩。
于陌生人,是敬而有禮;于朋友,是親而有疏。
永遠保留三分客氣,才是最佳的人際交往狀態。
02
對家人和氣
曾看到過一句話:
“在外的好脾氣,可能只是處世的圓滑;
在家的好情緒,才是真正深入骨髓的修養。”
對待家人的態度,才體現出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作家謝可慧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有段時間,她因為工作原因,情緒極其不穩定。
在家吃飯時,她不允許父母和她說一句話,于是父母在飯桌上,盡量少言。
但她仍然稍微不順意,就摔下碗跑進房間,一個人生悶氣。
為緩解她的情緒,那個平時總因三四毛錢而討價還價的母親,一次次給她買98一斤的車厘子。
但這些都無濟于事,她仍然對父母不理不睬。
直到度過那段灰暗時期,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向父母道歉。
父親才告訴她,那段時間,母親常常夜里落淚。
對待家人每一次的急躁厭煩、冷言冷語,都是蒙在他們心上的一層冰雪,傷人至深。
而對待家人最大的善良,就是不把壞情緒帶回家。
富商李達在創業時期,債務纏身,困難重重。
為了早日還清債務,他整天出門應酬,這難熬的日子讓他幾近崩潰。
然而每次深夜回家,他都會在門口深呼吸,調整好情緒再進家門。
無論在外情緒如何糟糕,對待家人,他總是平心靜氣、笑臉相迎。
當然,他最終也熬過困難期,撥云見日,富甲一方。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我們總是習慣了在外面受了委屈,把情緒發泄在家人身上。
態度冷若冰霜,言語夾槍帶棒,傷害了至親至愛之人。
最傷人的話,是親人的話,來自家人的利劍,是世間最鋒利的武器。
正如威廉·貝納德在《哈佛家訓》中所說:
“不要認為他們不會介意,就像在籬笆上釘過釘子一樣,傷害會留下永遠的痕跡。”
不要等到家人寒心,才兀自嘆息;不要等到傷疤已成,才追悔莫及。
正所謂“家和萬事興”,一團和氣,才能萬事如意。
一個人的福氣,首先來源于對家人的和氣。
03
對自己大氣
很贊同一句話:“取悅自己,是對生命最好的敬畏。”
我們常常為他人而活,卻忘了善待自己。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有這樣一位中年女士。
她滿面風霜,衣著樸素,挎著一個買菜包包走進珠寶店。
看完店里所有珠寶后,她預定了最貴的一套,價值百萬。
刷卡前,她給銷售員講了自己的故事。
原來這100萬是前夫給她的離婚補償款。
她和前夫是白手起家,從前日子過得苦,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及至后來事業有成,她還是喜歡穿便宜的衣服,擠到菜場買菜。
直到有一天,丈夫領著一個渾身名牌,保養得很好的女人到她面前,要跟她離婚。
她才明白,那些年她舍不得花的錢,都被丈夫花在了別人身上。
省吃儉用幾十年,并未換來枕邊人的珍惜。
如今愛情沒了,家也沒了,她才終于醒悟,愛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人。
他們穿著低價買來的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換,給孩子買名牌卻毫不眨眼;
他們喜歡去小餐館,吃平價的家常飯菜,請同事吃飯卻總選高檔餐廳;
他們用著廉價的生活用品,能省則省,給朋友送禮物卻出手闊綽。
他們總是習慣把最好的留給他人,把最差的留給自己。
但生活并未因此對他們優待,反而賜予他們不少心酸和白眼。
時光匆忙,省錢固然重要,但不要忘了心疼自己。
猶太人智慧秘訣《塔木德》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的人生高度,取決于對自己大方的程度。”
對自己大氣,不但能提升生活質量,還是一項穩賺不賠的投資。
為形象花錢,換來自信篤定;為健康花錢,換來無病無恙;
為頭腦花錢,換來蛻變成長;為情緒花錢,換來心境爽朗。
余生,對自己大氣一點,讓生活舒心一點。
朱光潛說:“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
走過半生,驀然發現,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追尋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
這種舒適,藏在日常的每件小事里,也藏在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里。
態度雖小,影響甚巨。
為人處世,往來交際,自有一套哲學。
不同態度,對不同的人群,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養。
往后余生,把客氣留給外人,把和氣留給家人,把大氣留給自己,善待自身的同時,把舒適感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愿我們都能織好自己的人際關系網,在自在的節奏里,舒心度日,從容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