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其中經歷了大大小小數十個朝代更迭。
要說哪個朝代最令人惋惜,那必定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了。后周國君柴榮勵精圖治,使得后周從一方諸侯變成了足以海吞宇內的存在,就連當時強大無比的遼國都不是其對手。
只可惜天妒英才,柴榮在征伐遼國途中重病,抱憾而終。
更讓人心寒的是,在他去世后,他信任的心腹大將趙匡胤竟然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的皇位,
如果說大宋比后周強也就算了。可惜趙匡胤重文輕武,開了倒車,使得大宋的戰斗力還不如后周。也就欺負下周圍的“小兄弟”還行,面對遼國就立馬慫了。
后周到底有多強?看看郭威、柴榮這兩位國君都做了些什么就知道了。
郭威:被逼反的忠臣,建立后周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臣弒君的事情不斷發生。但是在那個年代也不是人人都有野心,還是有一批忠臣的,而郭威就是這么一位忠臣。
郭威出生于官宦世家,父親郭簡乃是李克用麾下的刺史。可惜在郭威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于戰亂。年幼的郭威便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樣的經歷也使得他見識了人情冷暖。為了出人頭地,他此后便開始習武,發誓要混出個名堂來。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五代十國時期缺的就是郭威這樣的人。他因為能征善戰,且悍不畏死,得到領導的青睞,因此升遷很快。
但是更難能可貴的是,郭威這人很重感情。只要誰對他好,他可以為了對方肝腦涂地,死而后已。
郭威因為能力出眾,加上知恩圖報的性格,得到劉知遠的器重,成為其心腹大將。
劉知遠稱帝后,郭威被封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加上他手握重兵,成為朝中少有的實權人物。
如果換作其他人坐到郭威的位置,八成會心生異志,開始窺視皇位。但是郭威完全沒有這種想法。
除了知恩圖報的性格外,早年的經歷對他影響很大。父親去世后,他和母親相依為命。這段經歷使得郭威很重視家人、親情。在他眼里,什么皇權,和家人、親情相比算不了什么。
劉知遠在位僅一年便去世了,其子劉承祐繼位。郭威作為元老重臣依舊得到重用。至少便面上是如此。
因為劉承祐年紀輕,不少大臣都輕視他,那些節度使更是不將他放在眼里。就在其繼位不久,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王景崇相繼叛亂。
李承佑多次派遣大軍平叛,但是一再失敗。沒辦法,李承佑只得請老將郭威出馬。結果郭威輕飄飄地平定了叛亂,并且一舉震懾了那些首鼠兩端的節度使們。
其實從這件事已經可以看出:李承佑表面上對郭威恭敬,其實內心一直對其忌憚不已。否則他也不會到最后才派出郭威。
事實上,李承佑忌憚的不止郭威一人,劉知遠留下的那群元老重臣他都很忌憚。
除了郭威這個實在人,只是想要報答劉知遠的恩情,和家人和和睦睦,其他的元老重臣一個個眼高于頂,根本不把劉承祐這個皇帝放在眼里。頂撞圣上那是常有的事。
劉承祐表面上很器重這些人,其實暗中已經在布局誅殺他們。
郭威因為平時做人實在,人緣不錯。因此有人冒險提前通知了他,他才得以躲過一劫。可惜他的家人就沒那么幸運了,全都成了刀下亡魂。
郭威一生最看重親情,劉承祐此舉可謂是觸動了郭威的逆鱗。郭威一怒之下起兵反叛。
別說,郭威征戰多年,在軍中的威望極高。不少將領都站在他這邊。很快他便推倒后漢,建立了后周。而郭威搖身一變,成了后周的開國皇帝。
柴榮繼位,后周的巔峰時刻
雖然當上皇帝,但是郭威一點也不開心。畢竟他的家人都不在了,想找個繼承人都難。不得已之下,郭威只得在自己的幾個親戚間尋找繼承人,來繼承皇位。
而這幾個人選,分別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以及養子柴榮。其中,郭威最看重,和他關系最親近的,當屬柴榮。
說起來,郭威是柴榮的姑父,這關系放在古代也不算太遠。加上柴榮年幼的時候家道中落,不得已投奔了姑父郭威,郭威是看著他長大的。
長大成人后的柴榮在郭威手下做事,因為為人乖巧,做事謹慎,得到郭威的器重。后來郭威干脆將其收為義子。
當柴榮被郭威收作義子后,二人的感情可謂是親如父子。柴榮不僅對義父郭威恭恭敬敬,而且他做的事都很符合郭威的心意。因此郭威思慮再三,最終將皇位傳給了柴榮。
為了讓柴榮順利繼位,郭威不惜將與柴榮不對付的重臣王峻貶官外放。同時打壓張永德和李重進,柴榮這才得以順利繼位。
不得不說,郭威沒有看錯人,柴榮屬于漢武帝一樣的明君。他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他的治理下,后周蒸蒸日上,可謂是日新月異。
柴榮繼位之初就開始著手整頓吏治。
柴榮用人在當時很別具一格。他主張唯才是舉,舉賢不避親。也就是說,只要有才能,即便大臣舉薦自己的親戚入朝為官,也未嘗不可。
但是柴榮敢這么做,自然是有后手的。他規定:任何人通過舉薦為官,都要記錄下舉薦人的姓名。一旦被舉薦之人犯事,舉薦人要一并處罰。
此舉直接使得那些以為可以鉆空子的大臣頓時傻眼了。自家親戚幾斤幾兩,是啥德性,他們心知肚明。因為擔心受到牽連,真沒幾個人敢以權謀私的。偶爾有幾個人舉薦自家親戚,那也是對方有真本事。
可即便沒舉薦這一茬,一旦有人的手下犯事,做領導的一樣會受到牽連。
右屯衛將軍薛訓就因為縱容手下、監管不力,被革職查辦。左藏庫使符令光負責制造軍袍,結果延誤時日導致將士受凍,被誅。楚州兵馬都監武懷恩因為擅殺降卒,被柴榮下旨處死。楚州防御使張順則因為貪贓枉法被處死。
此外,柴榮還力排眾議,重用王溥、李谷、范質等人。這些人都能力出眾。在他們的輔佐下,后周國力日漸強大起來,為其后來橫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國力強大了,自然該用兵了。不過郭威留給柴榮的這支軍隊不太行。
柴榮剛繼位的時候,北漢就趁著后周新君繼位,拉著遼國一起出兵伐后周。后周軍隊一觸即潰,柴榮沒辦法,只得身先士卒,親臨前線。
將士們一看,皇帝都不要命了,自己哪里敢跑?只得硬著頭皮往前沖。橫豎都是死,不如死得光榮一些,說不定還能為后人留下點好處。
在他的率領下,后周軍隊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就連他這個皇帝都帶了傷,這才擊退北漢、遼國聯軍。
這一戰對后周影響深遠,柴榮痛定思痛,于是大刀闊斧地對禁軍進行改革。一方面大肆練兵,另一方面淘汰老弱,對禁軍進行精建。最后硬是練出一支威震天下的強軍。
此后,他便率領著這支軍隊開始了他的征程。
顯德二年,柴榮派遣大軍征伐后蜀,相繼收回秦、成、階、鳳四州,后蜀元氣大傷。
這邊伐后蜀剛剛結束,柴榮又調遣大軍征伐南唐。從顯德二年開始,后周軍隊三次出兵南唐,長江以北的淮南之地盡入后周手中。南唐君臣嚇破了膽,選擇去帝號,稱臣。
顯德六年,柴榮再次點起大軍。這一次他的目標不再是周圍那些中原國家,而是令人聞風喪膽的遼國。柴榮的目標很明確,他要奪回燕云十六州。
當時其實不少人并不看好柴榮,認為后周雖然強勢,但是面對遼國還是差了些。幸好趙匡胤等一干武將都站在柴榮這邊,此戰才得以成行。
此戰的結果也令人側目,后周軍隊僅僅花了42天,就從遼國手里奪取了三關三州十七縣的土地。
雖說此前后周也曾擊退遼軍,但是那次運氣成分占了大頭,而且遼軍是覺得占不到好處,主動退兵的。
但是這次不一樣,后周大軍攻入遼地大殺四方。雖說遼軍沒有折損太多兵馬,但是面對咄咄逼人的后周大軍,卻選擇避其鋒芒,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經此一役,后周軍隊徹底打出了信心。柴榮打算乘勝追擊,奪取幽州。可就在這節骨眼上,柴榮突然身患重病,一病不起。不得已之下,柴榮只得選擇退兵。
柴榮萬萬沒想到的是,他這么多年南征北戰,打下偌大基業,天下無敵,最后卻給他人做了嫁衣。而這個人正是他的心腹大將趙匡胤。
柴榮看走眼,后周江山被趙匡胤篡奪
柴榮自從一病不起后,御醫們用盡了辦法,依然無力回天。柴榮自知自己時日無多,于是開始為兒子柴宗訓繼位鋪路。
趙匡胤身為柴榮的心腹,柴榮在想些什么他最清楚。在其設計挑撥下,張永德被視作對柴宗訓的威脅,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位,由趙匡胤取而代之。
加上趙匡胤的九個結拜兄弟,趙匡胤在后周禁軍中的實力猛增。
柴榮在臨終之際對趙匡胤托孤,希望其能照顧自己留下的一對孤兒寡母。趙匡胤淚如雨下,發誓一定會盡心輔佐柴宗訓。
誰知柴榮去世僅半年,趙匡胤就黃袍加身,將柴宗訓趕下了龍椅。
趙匡胤篡奪的可不只是后周的江山,那可是天下呀。當時,后蜀、南唐都被柴榮打殘了,后漢靠著遼國茍延殘喘罷了。
更何況他手中握有柴榮訓練出來的天下第一等的軍隊,就算面對遼軍也毫無畏懼。
趙匡胤可以說是撿了個大便宜。
只不過趙匡胤太執著于權力,老想著壓制、制約武將。先是杯酒釋兵權,后來又重文輕武。使得禁軍的戰斗力開始走下坡路。
雖說他滅掉了后蜀、南唐,但是卻未能滅掉北漢。他曾經三次出兵北漢,前兩次因為遼國相助,吃了敗仗。第三次干脆因為他暴斃而停止。
此后其弟趙光義奪取了皇位,進一步重文輕武。使得曾經天下無敵的后周禁軍成了個笑話。
很多人都感慨:如果柴榮不是英年早逝,必定又是一個漢武帝,就算滅掉遼國,收回燕云十六州也不是不可能。至于趙匡胤,他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哪里還敢篡位?而沒有趙匡胤篡位。也就沒有靖康之恥,沒有金國、元朝的崛起。
所以說,人們為后周,為柴榮惋惜不是沒有道理的。難怪時隔千年,依舊有人惦記著柴榮和后周。
參考資料: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