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同名同姓已不再稀奇,但誰能想到,一個普通的名字竟能給吉林的一位村民帶來如此大的麻煩?這不,吉林省德惠市農民工王喜民因與被告同名,遭遇銀行卡被凍結600萬元的離奇事件,這真是“人在家中坐,債從天上來”啊!
53歲的王喜民只有小學文化,長期需要出去打工維持生計。他跟記者說,2024年八月的時候,他在列車上用微信點了一份20塊錢的快餐,發現支付不了了。但是現在大家都是網絡支付都沒有帶現金的習慣,他很想支付這20塊錢,可是他也沒辦法。列車服務員知道情況之后,也沒有為難他只當是請他吃一頓盒飯了。
他雖然是個打工的,但是他也是有自己的尊嚴,他在其他車廂找到了一個熟人,借了二十塊錢現金。然后給了乘務員。王喜民到達沈陽之后,去銀行取錢。發現銀行卡居然被凍結了。一開始王喜民還以為自己犯了什么事情,去了派出所發現啥事沒有啊!這就讓他很奇怪了。然后他就只能問微信客服了。對方回復說大概意思就是王喜民在哈密市違反了相關要求。賬戶被限制使用。
更加奇怪了!他根本沒去過哈密市啊。怎么會在那邊犯事情呢!后來,他愕然發現自己的銀行賬戶在新疆哈密的一場民事糾紛中被無情地凍結,余額竟躍然成為負數,就連微信里那點兒零星的積蓄也被波及。王喜民聲稱,他與新疆素無瓜葛,更未曾涉足任何法律紛爭。這場凍結,如同一道無形的枷鎖,讓他無法繼續外出勞作,辛苦掙來的工資和應享的農民工補助一到賬即被吞噬,生活頓時陷入了困頓。
鄭州貨車司機張強曾遭遇離奇困境。去年寒冬,他長途奔襲至廣州,到站時卻愕然發現自己竟上了“高消費黑名單”。一番周折后真相大白,原來是個同名失信者搞的鬼。這一誤會,讓他無法購買貨運保險,大貨車無奈在停車場閑置半月,違約金高達兩萬多元。
武漢的李老師同樣命運多舛。退休后,養老金成了她的唯一指望,不料賬戶卻無端被凍結。匆匆趕往社保中心,方知是詐騙犯與她重名所致。為此,她奔波七趟派出所,開具無數證明,歷經三年波折,才重獲養老金。“那段日子,連買菜都得向鄰居借錢。”提及此事,老人不禁潸然淚下。
事情的真相令人驚愕。原來,這場訴訟中,原告因一時疏忽,提供了錯誤的被告信息,將無辜的王喜民牽扯其中。伊州區法院在未做詳盡核實的情況下,僅憑原告的一面之詞,便發布了公告送達,并在王喜民缺席的情況下判決他承擔連帶責任,同時對他的銀行賬戶實施了600萬元或等值財產的查封與凍結。
時間流轉至7月15日,哈密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劇情反轉如戲。一審原告在庭上辨認后,明確指出德惠市的王喜民并非其訴訟目標。合議庭經過審慎核查,亦確認了這一誤判,決定終止對本案的實體審理。王喜民,這位無辜的旁觀者,終于看到了解脫的曙光。
面對輿論的質疑,法院方面終于給出了回應,稱將在庭審結束后對相關事宜進行處理。然而,這樣模糊的回答,顯然無法讓焦急等待的村民和公眾滿意!
有人說“或許因工作繁重而有所疏忽”,但無論多么繁忙,豈能視他人的辛勤所得為兒戲?民眾因信賴法律而遵循規范,若因這類低級失誤致其受損,所受傷害的絕非單個家庭的溫情所能衡量。
更令人痛心的是,糾錯之路竟如此坎坷。聞悉那位村民來回奔波無數,各式證明備齊,問題卻依舊懸而未決。這不禁讓人憶起那句古訓:“糾正錯誤的代價,豈能轉嫁無辜?”假若起初辦案時能多一份細心核對,又何須后續這番波折?
實話而言,當下科技昌明,公安部門擁有詳盡的身份信息系統,法院辦案聯網核查何難之有?即便真的出現誤凍,難道不能開辟一條“迅速糾錯通道”?譬如,48小時內核實情況,72小時內解除凍結,并向人家致歉、賠償誤工損失,這要求并不過分吧?
這真的是天降大禍,無辜的農民工差不多一年不能打工沒有任何收入,這樣子的損失誰去承擔呢。希望給他一個合理的賠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