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Xin 是由設計師辛華琛創立于上海的設計工作室。辛華琛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主修產品設計。工作室的設計涵蓋家具、燈具、家居飾品及室內空間等多個領域。在他的設計中,功能與情感并重。辛華琛善于以細膩的方式,引導人們用一種既直覺又新鮮的角度重新看待日常物件,讓設計在熟悉與深刻之間,悄然建立起共鳴。
觀點提純
“中國設計的優勢在于我們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以及高效靈活的制造體系。我們的傳統工藝并非靜止的遺產,而是鮮活的資源。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去‘萃取’這種文化,而非簡單地‘復制’。”
《設計》: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脫穎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靈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會的主題?是特定文化符號、個人經歷,還是全球趨勢激發了你的創作?
辛華琛:此次展出的兩件作品,其靈感均源自極為個人化的觀察。例如,《彩虹計劃》的創作源于某天我整理舊CD時,偶然發現光線打在CD邊緣形成的彩虹。這一瞬間讓我意識到,這個看似已被遺忘的媒介,依然能夠在今天以全新的方式觸動人心。我希望通過這一作品回應展會“新匠藝:全新世界”的主題——并非徹底摒棄舊物,而是在舊媒介中探尋新的可能性。而《銀杏椅》則回應了當下環保趨勢以及人們對天然材料日益增長的情懷需求。對我而言,設計既是當下趨勢的回聲,也是我個人經驗與文化認知的自然延伸。
銀杏椅 (Ginkgo Chair )
銀杏椅是為家庭和商業空間設計的曲木彎板椅。椅面和靠背采用同一模具制成,并用蝴蝶榫相連。兩塊曲木板之間的間隙使腿剛好穿過,實現了疊放。銀杏椅提供的包裹感很難在其他彎板椅中找到。
市場上大多數殼型椅是塑料制成的,消費者樂于享受它們帶來的舒適包裹感,但塑料會引起許多環境問題,Studio Xin希望減少塑料的使用,用曲木彎板取而代之。
制作殼型曲木彎板椅的困難在于,當板材以 3D 形態彎曲時,因起皺而破壞材料影響外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銀杏椅將易皺處挖空,用兩塊相同的曲木板代替。座面和靠背形狀相同,由同一模具制成,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8毫米厚度的選材是彎板工藝的極限,這種薄板彎曲后容易反彈變形,Studio Xin開發了冷卻模具以使材料達到所需強度。接頭處用蝴蝶榫相連,通過試驗使其達到設計強度,同時增加了產品美觀度。椅腿彎曲的角度經過設計,實現了疊放功能,便于收納,節省空間。椅子用材可拆卸和回收利用。
《設計》:你的設計如何體現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在設計過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學追求與實用性,以確保作品既美觀又實用?
辛華琛:我一直堅信人本主義是設計的出發點。《銀杏椅》在造型設計上注重包裹感,試圖給予使用者一種安心、被呵護的感覺。同時,其結構經過了人體工程學的反復推敲與優化。我認為美學與實用性并不矛盾,真正好的設計恰恰是二者的融合——視覺上的詩意和使用時的貼心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設計》:在創作過程中,你如何挑選材料以平衡美學、功能與可持續性?能否分享材料選擇背后的考量?是否探索了新型材料或傳統材料的創新應用?這些選擇如何影響作品的最終呈現?
辛華琛:材料選擇在設計過程中其實是最具挑戰性且最具創造性的環節。以銀杏椅為例,它采用了8毫米極限厚度的膠合板,這種厚度在視覺上顯得輕盈,但同時需要通過技術手段解決變形和強度問題。為此,我們開發了冷卻模具,以確保其形態的穩定性。而《彩虹計劃》則選用了玻璃和大理石,這不僅是為了傳達透明感和紀念意義,也是為了確保每個組成部分都能自然地進入回收流程。我喜歡把材料當成講故事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構成形式,也表達態度。
彩虹計劃 (Rainbow Project )
在一次實驗中,辛華琛發現當光束聚焦在CD邊緣時,CD表面的彩色光譜會被投射到相對的平面上,而當光束聚焦在CD中心時,則只呈現普通的白光。基于這一原理,辛華琛設計了一款臺燈,它能夠在彩虹光與白光之間自由切換,既可以營造氛圍,也能提供實用照明,適應不同的使用場景。
這款臺燈采用正方形造型,其形態由CD的尺寸和光源的投射距離決定。透明玻璃的運用,使彩虹光與白光的變化更加清晰可見,同時,這種透明的方形設計也向經典唱片機的造型致敬。底座采用黑色大理石,與中國泉州的傳統大理石工坊合作制作,啞光黑色材質賦予其如紀念碑般的沉穩質感。CD作為20世紀的經典載體,曾承載人們對音樂的美好記憶,如今,它化作絢麗的彩虹,繼續為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愉悅體驗。
《設計》:作品是否借鑒了傳統技藝?如何將這些技藝與現代設計語言結合,創造出獨特的視覺體驗?
辛華琛:《彩虹計劃》的大理石底座與泉州傳統石作工藝的結合,是我向“地域性”工藝的一次致敬。這種工藝通常應用于紀念性建筑,而我在臺燈設計中運用它,旨在打破“紀念碑式”材料的嚴肅感,使其融入日常生活。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與現代設計語言的簡潔線條相互交融,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
《設計》:AIGC技術正改變設計領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類新技術?具體如何應用,又帶來了哪些創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術與傳統設計思維的結合?在未來設計中,你期待怎樣的技術突破?
辛華琛:目前我的作品還沒有直接用到AIGC技術,但我們已經開始在早期概念階段嘗試用AI輔助圖像生成來擴展靈感邊界。我認為AIGC是未來設計師不可忽視的重要工具。它能夠助力我們更高效地拓展創作廣度,然而,真正能夠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的作品,依然離不開人類設計師的敏銳判斷與情感投入。我更期待未來能實現“情緒驅動的設計AI”,它可以讀懂人類的復雜感受并協助創造。
銀杏椅與彩虹計劃展覽
《設計》:作為新銳設計師,你的職業路徑中有哪些關鍵節點塑造了今天的創作風格?能否分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經歷?
辛華琛:在皇家藝術學院的學習經歷是我人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那里的自由氛圍和包容精神賦予了我勇于嘗試和實驗的勇氣。而當我回到上海后,我開始重新思考“在地性”這一概念,思考如何使設計真正與本土文化及制造生態相融合。這種“內外碰撞”的過程,反而讓我更加堅定了“敏感且務實”的設計風格。
《設計》:你認為中國設計在國際舞臺上的獨特優勢是什么?又如何通過作品展現這種優勢?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與設計創新的關系?是否嘗試通過設計講述中國故事?
辛華琛:中國設計的優勢在于我們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以及高效靈活的制造體系。我們的傳統工藝并非靜止的遺產,而是鮮活的資源。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去“萃取”這種文化,而非簡單地“復制”。例如,將西方媒介如CD與東方技藝如泉州大理石,以及當代的表達方式相結合,在我看來,這正體現了當代中國設計應有的表達方式。
《設計》:可持續性是當前設計的熱點,你的作品如何體現這一理念?是否從材料、生產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慮環保問題?
辛華琛:我嘗試從設計源頭考慮可持續性。《銀杏椅》的結構是模塊化的,所有零件可拆卸,材料也可以單獨分類回收。模具的設計也考慮到了標準化生產和多次復用的可能。《彩虹計劃》則盡量使用可再生和耐用材料,并減少電子部分的復雜度。我認為環保不應是附加功能,而應是與功能、美感同等重要的設計起點。
《設計》:你如何看待當前設計行業的生態變化?新技術、新材料對設計師提出了哪些挑戰與機遇?
辛華琛:設計行業正在經歷從“樣式驅動”向“系統思維”的轉變。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做更多以前不可能完成的造型和結構,但同時也要求我們必須更清楚地意識到“為什么做”。在這個語境下,設計師不僅是造型者,更是問題的組織者和解構者。挑戰在于持續學習和適應,而機遇則在于我們擁有了更多樣化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設計》:對有志成為設計師的年輕人,你有何建議?在設計旅程中,你認為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
辛華琛:我想說的是,“永遠保有好奇心。”設計師不是為了解答,而是為了提出更好問題。不要急著找風格,而是要多做、多試、多錯。在這個過程中,敏感度、同理心和獨立思考能力會慢慢長出來。做設計是一個慢慢成為自己的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