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撰稿:黎巧(筆名:桃金娘)
受訪者:李婧婷(玲瓏計劃二期伙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部分來源于網絡)
排版:石開
當挪威人在永久凍土層上建起這條跑道時,誰也沒想到,僅僅半個世紀之后,冰川融化,這座臨近北極的機場已面臨跑道沉降危機。
極端高溫正在殺死“海洋”。海水變暖,藻類大量繁殖,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卻在不斷減少。更為嚴峻的是,海水升溫導致洋流流速減緩,進入深海的氧氣減少,海洋生態系統的動植物可能有滅頂之災。
冰川融化,圖源:網絡
享受著現代科技發展的便利,躺在空調房里的現代人,卻很難感知問題的嚴峻性。景觀建筑設計師李婧婷相信,讓城市居民也能感知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或許才是民間氣候行動的第一步。李婧婷、張青青和城市規劃師張昱組建起了一支小隊,她們原本希望通過打造居民共建社區花園,讓人感知到氣候變化,卻意外在自然教育文創產品領域開花結果,取得成績。
李婧婷
玲瓏計劃二期伙伴
「木日日木」可持續工作室主理人
01
在小小的花園里,
埋下守護自然的夢想
李婧婷清楚記得,自己和自然之友玲瓏計劃的相遇是在2022年春節后的一天。
彼時,她剛換了一份新工作,從北京遷往深圳。工作和居所的變化帶來了短暫的新鮮感,然而一段時間后她便發覺,哪怕換了城市、換了工作,人也很容易感到倦怠。
從高中開始李婧婷便已開始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也是因為這樣的志趣,她成為了一名景觀建筑設計師。
從奧本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她曾在安博戴?道新加坡分公司、LOLA景觀事務所和美國MAHAN RYKIEL景觀事務所就職,負責過東莞中?公園、深圳虹橋公園與深圳荔枝公園等?型景觀項?的設計。
然而現實與理想始終存在落差,李婧婷也因此感到挫敗。“工作中的這些項目可能更偏向商業視角,但我更希望我的設計能兼顧到生態保護,而非僅僅是商業價值的開發。”
花園,城市人感知自然天地,圖源:網絡
恰在此時,自然之友·玲瓏計劃點燃了她心里的一團火。
和其他氣候行動類項目不同,「玲瓏計劃」面向個體公民,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導師陪伴輔導、社群共學和討論、在線資源中心等一系列方式,為個體行動者提供知識與能力提升的機會,幫助其明確行動方向、完善行動策略、提升行動能力、落地行動計劃。「玲瓏計劃」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公民氣候行動者和領導者,針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真問題,形成持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民間力量。
李婧婷一直對城市生物多樣性及城市生態很感興趣,她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正是“城市中隨機成長的植物如何為城市提供景觀價值和生態價值”。可惜的是,這些研究始終未有機會付諸實踐,而有了「玲瓏計劃」的支持,讓她看到了理念落地的可能。
景觀設計師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構建美,圖源:網絡
和李婧婷擁有共同夢想的,還有她的好友張昱、張青青。她們一直從事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工作,長期關注生態保護,也一直遺憾在大型項目中話語權不足,無法踐行自己的生態保護理念。因此,在得知有這樣的機會時,三人共同組建了一個氣候行動小隊。
“最初,我們三人都是從事空間規劃和景觀設計的,因此我們考慮的切入點往往是大型空間,或者至少是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的小型場地。這也是我們最初構思社區自然主題的原因之一。由于職業特性的影響,我們的思維模式起初較為固化,主要思考如何將環保理念或可持續發展的想法落到實處。”
社區中處處藏著生命的可愛,圖源:網絡
由于過去三人從事的一直都是大型景觀項目,現在,該設計一個怎樣的微型項目,才能施展特長,推廣生態理念,成為了她們這次氣候行動最初的卡點。
景觀設計師張青青此前設計過多個社區花園,她曾在社區花園中精心構想了蝴蝶生境等創意和可能性。但當時由于缺乏必要的維護和運營,這些花園逐漸荒廢。三人對此都感到非常可惜。這一次,她們意識到是時候真正實施這個創意了。
“當我想到我曾經的創意現在還可以結合到社區的氣候適應,我感到非常興奮。”李婧婷說,“社區中的?然”可持續生活空間與?活設計項目,也由此萌發。
然而,如何才能將創意落地,對于從未嘗試過氣候行動的她們來說,依然存在不少挑戰。
李婧婷的項目設計
02
三人從零開始的
氣候感知花園建設
李婧婷將項目分為了前期調研、共建花園和持續運營三個階段。
為了調查社區居民的氣候感知差異,2022年8月,李婧婷的小隊選擇在深圳南山區和龍崗區進行調研。南山區作為深圳較為核心的城區,其居民群體相對高端,工資水平較高,多在科技公司工作,生活水平也相對較高,而龍崗區則位于深圳的較偏遠地帶。“我們選擇這兩個區,旨在進行對比分析,探討不同收入和環境條件下,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是否存在差異。”
發放了300份問卷后,李婧婷小隊發現深圳大多數居民對氣候變化缺乏足夠的認知,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氣候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年輕人普遍表示沒有感受到氣候變化的跡象,反而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對氣候變化的感知更為敏銳,“他們明顯感覺到現在深圳的冬天變熱了。”
在做完調研之后,李婧婷三人最終確定了項目方向,即在社區中打造一個氣候變化感知花園。
在項目獲得了「玲瓏計劃」審批通過之后,開始準備落地時,她們遇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去哪里尋找實地項目展開點?如何籌措更多建設資金?
李婧婷和張青青幾乎走遍深圳的社區,都沒能尋找到合適的社區空間。「玲瓏計劃」一期的導師喜鵲婆婆給她們推薦了合作企業。對方已經承接了政府的社區花園建設項目,資金問題迎刃而解,而來自「玲瓏計劃」的那部分資金,也可以支持她們開展與氣候行動。
二人最終選擇的場地位于仙田外國語學校二層屋頂花園,在和學校師生及家長溝通后,她們開始以氣候變化感知為主題、自然教育為目的打造景觀設計。
仙田外國語學校二層屋頂花園,受訪者供圖
“我們給花園設置了四個板塊:堆肥區域共建、雨水收集與回用共建、昆蟲旅館共建、植物種植共建。我們期望通過這四個模塊的嵌入,使花園實現真正的可持續和可循環,即自主收集和利用資源,并供學生們進行科普學習。”
兩位老師積極投身到花園建設中,受訪者供圖
由于花園位于學校二層,部分時間能曬到陽光,部分時間則不能。因此,李婧婷小隊在植物設計上也進行了特別考慮,選用了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以便學生們觀察,同時吸引城市中的蝶類和其他昆蟲。
孩子們共建陰生植物區域,受訪者供圖
此外,李婧婷還特別設計了一些小空間,將座椅設置在陰涼或陽光充足的地方,根據太陽角度的變化,陰涼和陽光充足的地方,溫度感受也會不同。這樣,孩子們可以在變化過程中感知溫度、植物的遮陰效果和濕度,從而體會到溫度影響,以及自然變化帶來的舒適感。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他們對氣候變化感知的興趣。
孩子們可以自由感知自然的變化,受訪者供圖
這樣的設計巧思,看上去對于身為景觀設計師的她們來說,本應是信手拈來。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方面的壓力來自于交付時間,原本這個項目李婧婷規劃用一年時間完成。然而和公司合作后,對方的時間只有一個月,她們必須要在一個月內完成設計和交付;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于自然教育相關流程的設計。
孩子們一邊對照說明書一邊試著共建花園,受訪者供圖
“因為涉及到學生共建,我們設計每個板塊都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只有弄清楚裝置的基本原理后,才能將裝置拆解,再寫成說明書,發給工廠制作配件。這樣才能讓師生參與,在共同搭建裝置的過程中,學習氣候變化知識。”
短短的一個月,李婧婷、張昱、張青青幾乎都在爭分奪秒中度過,她們時常因為設計問題爭論不休,甚至吵架。每天,她們都需要處理種種突發問題。
花園里的野生植物,受訪者供圖
以張昱負責的蚯蚓堆肥板塊為例,當時正值疫情期間,不少工廠停工,張昱在深圳沒能找到價格合適的工廠能生產堆肥箱子。打聽了一圈后,她才聯系到山東一家小工廠。等張昱將模型的電子圖紙發給工廠,對方在制作過程中又遇到各種細節問題。
蚯蚓堆肥安置的木箱,受訪者供圖
“我們是想要做蚯蚓堆肥的科普,希望同學們能夠直接看到這個過程,因此這個箱子不能是封閉的,需要有透明部分,能看到蚯蚓穿來穿去,吃東西產生肥料的過程。同時同學們還能夠將肥料挖出來,給花園施肥。類似這樣的設計細節,我們想了很多,因此單一工廠可能根本無法制作,我們還要聯系各種材料的工廠,利用有限的資金制作出成品。”回憶起那一個月,張昱依然還對當時的緊迫感記憶猶新。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2年10月,共建花園的基礎結構終于完成,并順利開展了兩次共建活動。
第一次活動,學校師生共同按照李婧婷和張青青給出的圖紙,成功搭建并完善了氣候感知花園。第二次活動,二人則以尋蹤和感知為基礎,在共建花園中開展氣候變化尋蹤等系列活動,讓師生加深對氣候變化的認知。
花園吸引來了野生昆蟲,受訪者供圖
活動包括觀察堆肥、雨水回收、昆蟲旅館和植物的生長情況及變化,以及教授學生科學觀察、持續監測和維護的方法。
此外,李婧婷和張青青還安排了一些細節活動,例如“握冰行動”——參與者手持凍好的冰塊,親身體驗溫度變化帶來的冰塊融化感受。
凝結了三人巧思的“氣候感知”花園,終于在師生共建中逐漸顯露出了可愛模樣。在“2023深圳共建花園遛遛游園會”中,這座美麗的仙蹤綠廊花園,獲得了“親自然”花園獎和“超高人氣”花園獎。
大家共同建設氣候感知花園,受訪者供圖
一座花園建成了,但李婧婷三人的氣候行動之旅,卻并未到達終點,而是來到了一個岔路口。
03
氣候變化工具包,
播撒可持續的種子
氣候感知花園建成,曾困擾三人的持續運營問題卻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疫情期間,這座花園封閉,并不對學生開放。這意味著,辛苦共建的花園,最終只是一枚漂亮的“勛章”,無法真正實現自然教育的作用。
“獨立建造并運營維系一座花園,并非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就能夠完成。它需要多方的組織機構,甚至有政府介入才能夠實現。各方協調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解決。”
公民氣候行動計劃——玲瓏計劃支持下的共建花園
受訪者供圖
再次被現實擊敗的三人,不得不停下來反思此前的行動計劃。當她們和「玲瓏計劃」的伙伴們交流后,才終于從過去的職業框架中跳出。
“我們采取的策略是盡量削弱和減少面臨的困難,無論是場地、人員配合還是資金方面的難題。例如,若場地難覓,是否能以家庭為單位,利用一個花盆來實現想法;若資金緊張,是否可以通過壓縮成本來達成目標等”。
思路清晰后,李婧婷三人將目光投向了為花園建設繪畫的圖紙上。
氣候變化工具包的設計圖紙,受訪者供圖
此前,為了能夠讓氣候感知花園建設的參與者都能理解裝置的原理,她們特意制作了一份詳盡的建造指南說明書,涵蓋了雨水收集、蚯蚓堆肥博物館以及氣候變化感知植物的營造等內容。
李婧婷靈光一現,她想到,可以將氣候感知花園里的四大模塊,打造為寓教于樂的教育工具包。比如,如果有孩子喜歡種植花草,那么他就可以根據工具包的指引說明,在家制作簡易的雨水收集裝置,也可以將蚯蚓堆肥應用于花盆中。不需要廣闊的花園,小小的陽臺便能夠成為一方快樂的自然課堂。
不過,要將花園裝置改造成為適合家庭的迷你DIY工具包,也需要重新設計。
氣候變化小行動的工具包,受訪者供圖
以花園中的蚯蚓堆肥裝置為例,它本身設計較為復雜,采集肥料方式是將箱子底層的土挖出,用作肥料,再應用于花園。然而完全復制這樣一個箱子在家中并不現實,因為城市里的居民既不可能天天刨土,也未必有足夠空間專門養蚯蚓。
于是李婧婷三人便思考該如何設計出一個更為簡便,也更為藝術的DIY裝置,讓大家既能夠享受到動手的參與感,也愿意長期在家中使用。
“我們對蚯蚓堆肥的形式和外形進行了長時間的設計,最終決定采用一個簡單插入花盆的管子。當然,這也需考慮家中花盆的尺寸、管子的尺寸及其埋深,既不能太小以便堆肥,又要兼顧實用性。”
氣候變化工具包的設計中暗藏著巧思,受訪者供圖
不過比起裝置本身的設計,李婧婷認為DIY設計的說明書更為關鍵,所以專門設置了一頁科普氣候變化相關知識,詳細介紹了為何進行蚯蚓堆肥和垃圾降解,在此基礎上介紹如何進行蚯蚓堆肥、如何DIY制作蚯蚓塔,并將其放置家中。
孩子們在閱讀和理解說明書的過程中,氣候感知行動的種子便不知不覺埋在他們了心里。如此一來,李婧婷三人的氣候變化行動,也得以走出花園,去更廣闊的天地里生根發芽。
共建中,氣候變化工具包作為小禮物送出,受訪者供圖
她們開發出的“氣候變化工具包”MINI家庭體驗版和更適合自然教育課程及城市微更新的“氣候變化工具包”PLUS完整課程版設計,在1000多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了首屆全國自然教育文創產品設計大賽“自然課堂職業組銀獎”。
2023年7月,李婧婷獲得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銀獎
歡迎關注MRRM木日日木可持續工作室的公眾號和小紅書賬號(ID:6181965372),在小紅書主頁店鋪欄購買氣候變化小行動的“工具包”,并誠摯歡迎團隊或組織洽談合作,與玲瓏伙伴一起成長。
04
結 語
從氣候感知花園到氣候變化工具包,由廣闊的花園到隨手可攜帶的迷你工具包,其中經歷的難處與收獲,只有李婧婷這些氣候行動的踐行者才能深刻感知。
在參加「玲瓏計劃」之前,她從沒想過自己會在氣候行動這件事上能夠走得如此之遠。她說,「玲瓏計劃」匯聚了各行各業的氣候行動者,微芒成炬,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
在「玲瓏計劃」的社群里,李婧婷結識了許多小伙伴。他們中有人在做農業保護,有人撰寫當地氣候變化的民族志;雖然有人對行動方向還有迷茫,但一直堅持在做自己的環保社團,或積極投身環保相關行動。對李婧婷而言,盡管最初只是懷著一顆稚嫩的初心,可是「玲瓏計劃」卻愿意給予資金和支持,讓一粒種子有了萌發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玲瓏計劃」及自然之友的支持始終存在,并不是項目結束就萬事大吉了。當我參加社群聚會介紹項目進展時,項目組以及更多的玲瓏伙伴都愿意幫我們推廣,支持我們的行動。”
屬于李婧婷三人小隊的這個項目,已經告一段落,但她們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之旅依然還在路上。
“之前我們設計了一個偏科普且帶有DIY教學功能的蚯蚓塔,接下來,還打算設計一個更具藝術感的版本,類似于家居擺件。這樣更容易融入家庭環境,或許能吸引更多人接受在自己家中使用。我們的氣候行動還能走得更遠。”
三位景觀設計師帶著她們對氣候變化與可持續保護議題的熱情,成立了「木日日木」可持續工作室并開發了"蚯蚓食堂"工具包,在線上線下推廣可持續理念
聯合發起
特別致謝
感謝能源基金會、北京險峰長天公益基金會、社區伙伴和自然之友月捐人對本項目的支持和對公民氣候行動的大力支持
玲瓏伙伴行動故事合集(持續更新中)
想知道玲瓏伙伴們都在做什么,請依次點擊公眾號底部菜單欄→環保行動-玲瓏計劃-行動故事↓
閱讀更多玲瓏伙伴行動故事、詳細了解玲瓏計劃,請點擊【自然之友】公眾號主頁#玲瓏計劃標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