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響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召,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感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根基層、甘于奉獻,勇于擔當、攻堅克難,青春報國、無私忘我”的黃文秀精神,北方工業大學青苗實踐團走進廣西百坭村開展實踐學習。在這里,每一寸泥土都深深烙下文秀書記奔走的足跡,每一扇斑駁的木門后都珍藏著關于奉獻與成長的動人故事。當吱呀作響的門扉輕輕開合,實踐團的指尖觸到了那些在時光中愈發鮮活的溫暖記憶。
第一位打開家門的村民,是當年接待黃文秀書記進村的人,他至今記得文秀書記初來乍到時的模樣。“文秀書記剛來的時候就住我家毛坯房里,我媽有白內障,我常年在外打工,她了解情況后,每天上村前,總會先進家幫我照顧一下老媽。一來二去,這里就真的成為了她第二個家。”后來,他家的毛坯房漸漸換上亮堂的瓷磚、嶄新的家具,可文秀書記住過的那間小屋,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子。直到文秀書記因公殉職后,村民們看到她老家那棟歪斜的土坯房,才恍然大悟——這個總把笑容掛在臉上、把村民的事當自家事的姑娘,哪里是什么“高官子弟”,她只是把所有的光和熱,都奉給了百坭村。那棟村民意想不到的破舊老屋,藏著最動人的答案:文秀精神,是無私奉獻,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卻從不讓人看見背后的風霜。
文秀書記的實干精神滋養了上千畝的砂糖桔。班統茂是第一批被文秀書記選中的“致富帶頭人”之一。外地的貨商慕名而來,一顆顆走出大山的“金疙瘩”,讓班統茂再也無需每天步行往返八個鐘去縣城賣貨,開上了這輩子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車,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班統茂講著自己家中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仿佛文秀書記笑著走進家中的場景又在腦海浮現。他眼眶紅潤,未語凝噎,說到:“其實我每天都會接待從各地趕來采訪的人,但我并不厭倦,我會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說文秀的故事,一定要把文秀書記的精神傳承下去!”這句話多么樸實又讓人動容。這份在煙火氣里扎下根的實干,正是文秀精神最鮮活的模樣。
深山百果屯,蘊藏著質樸的傳承精神。實踐團真切感受到了文秀書記當年溝通的不易。“北京來的大學生喲,快嘗嘗新摘的青瓜!”一位阿婆拉著實踐團成員的手,往成員兜里塞著還帶有露珠的青瓜。她們或許說不清鄉村振興的深意,卻牢牢記得當年文秀書記也是這樣背著帆布包,踩著泥水路進山,挨家挨戶問需求、記心愿。如今,家家戶戶的院壩里堆著飽滿的谷物,灶臺上燉著噴香的臘肉,招待客人時的熱情勁兒,就像招待自家親人。從曾經的自給自足到如今的慷慨分享,這悄然改變的生活里,藏著對文秀精神最質樸的傳承。
此次百坭之行讓實踐團深切體會到,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源于精神的傳承力。黃文秀優秀品質賦予鄉村扎根實干的韌勁,農業與紅色資源賦予鄉村生生不息的朝氣,二者交融,既為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又為基層治理凝聚力量。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始終銘記這份精神滋養,用青年行動讓文秀精神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讓百坭故事在鄉村振興中續寫新篇。
來源:北方工業大學青苗實踐團
作者 陳子涵 張稚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