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11日,丹麥議會以87%支持率通過《美丹防務合作協議》,允許美軍永久駐扎格陵蘭并行使司法管轄權。
格陵蘭自治政府雖發布聲明抗議,但其反對意見被丹麥議會否決。特朗普挑起的冰島加入美國這一鬧劇,終于從鬧劇,變成了現實。
作者-山
美軍"白撿"的超級特權
司法豁免權!這三個字就足以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根據這份剛剛通過的協議,美軍在格陵蘭島上可以為所欲為,就算犯了事也不用受丹麥法律制裁。換句話說,格陵蘭實質上變成了美國的"法外之地"。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美國大兵在格陵蘭的酒吧里打架斗毆,當地警察來了也只能干瞪眼。因為根據協議,所有涉及美軍的案件都要回美國按軍法處理。
這已經不是什么防務合作了,而是變相的主權讓渡。丹麥議會那94票,等于直接把格陵蘭的司法權拱手相送。
更離譜的是,美軍還獲得了圖勒空軍基地的無限擴建權。這個冷戰時期就存在的基地,現在要變成美國在北極的超級堡壘。導彈防御系統、戰略轟炸機、核潛艇監控設備,想部署什么就部署什么。
格陵蘭的稀土資源開發權也被美國拿走了。這塊冰天雪地下面埋著的寶貝,占全球儲量的25%。以前中國企業還能參與競標,現在直接被踢出局。通用動力公司已經開始在南部礦區畫地盤了。
協議還規定,美軍涉案均由軍事法庭審判,格陵蘭司法機構無權過問。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67%的公共決策都要報備美軍司令部。
當地媒體《極地郵報》的統計數據更是觸目驚心:自協議生效后,島上超過一半的重要決策都需要華盛頓點頭。
這種前所未有的"特殊待遇",自然惹毛了歐洲人。畢竟,眼睜睜看著北極最后的戰略要地落入美國手中,哪個歐洲國家能淡定得了?
法國急眼了,歐盟也坐不住
說到歐洲人的反應,馬克龍直接飛格陵蘭了。
這可是十年來第一個踏上這塊冰島的歐盟老大。法國總統親自出馬,明擺著就是要跟美國較勁。
馬克龍在努克機場剛下飛機,就放出狠話:"法國堅決反對任何域外勢力染指格陵蘭"。這話說得夠直接,就差指名道姓罵美國了。
法國不光嘴上抗議,還真金白銀地砸錢。投資數億歐元要在格陵蘭建極地研究基地,明擺著跟美國唱對臺戲。你美國搞軍事基地,我法國搞科研基地,看誰更有吸引力。
法國還向聯合國提交了正式通報,要求格陵蘭任何主權變化都必須經過全民授權。這招夠狠,等于從國際法層面給美國設置障礙。
歐盟其他國家也沒閑著。德國外長在布魯塞爾連開三場會議,荷蘭和挪威通過外交管道跟丹麥密集協調。整個6月下旬,圍繞格陵蘭的歐洲內部協調會議就沒停過。
歐盟委員會還專門發了聲明:格陵蘭的決定應該由島民自己做主,任何外部干涉都不可接受。這話聽起來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在敲打美國。
可有意思的是,歐洲雖然憤怒,但也就是嘴上抗議抗議。德國說要"關注局勢發展",意大利表示"深切擔憂",但都沒敢采取實質性反制措施。
為啥?說白了,現在的歐洲根本沒膽子跟美國硬剛。經濟上要依賴美國市場,能源上要仰仗美國供應,技術上更是離不開美國支持。就算再憤怒,也只能窩著火。
歐盟提出的"格陵蘭安全框架機制"聽起來挺唬人,實際上就是個空架子。想要重新主導格陵蘭安全事務?美國人早就把基地建好了,你拿什么跟人家爭?
不過,真正精彩的還在后頭。這場看似局部的協議爭端,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全球性的信息戰。
網上吵翻天,真假難辨
網上炸鍋了!
"格陵蘭易主"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瘋傳,各種"內幕消息"、假截圖、拼接視頻滿天飛。有些自媒體甚至配上了疑似"議會投票現場"的畫面,搞得投資人都慌了。
丹麥股市應聲暴跌,北歐航運股更是跌得一塌糊涂。結果呢?這些消息全是假的!
真正的協議內容其實挺復雜。協議文本明確規定,如果美國有任何改變格陵蘭主權的意圖,丹麥可以立即終止合作。這相當于給美國套了個緊箍咒。
可網上的"分析師"們管這些干嘛?他們只要流量,不要真相。一條模糊來源的爆料能轉發上萬次,再配上一張PS過的"投票截圖",真假難辨的混合信息就開始主導輿論節奏。
更有"地緣博主"拿著陳年舊聞當新料,把幾年前的新聞標題拼接成"趨勢圖",為謠言添磚加瓦。什么"格陵蘭即將脫離丹麥",什么"美國正式接管北極",編得比小說還精彩。
這背后的套路,其實是新型地緣政治戰的一部分。不用開一槍一炮,就能通過輿論和議程設置制造混亂。制造"主權變動"的幻覺,逼迫相關國家提前亮牌,甚至引發投資撤離和政治動蕩。
社交網絡成了最大的放大器。一個謠言從發布到傳播全球,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而辟謠呢?往往需要幾天甚至幾周。
丹麥政府被迫連夜召開新聞發布會,首相和格陵蘭自治政府都出來澄清。歐盟委員會也罕見地專門辟謠,還聯合各大平臺下架了成千上萬條虛假內容。
丹麥外交部甚至專門開了個網頁,把所有議會法案和協議原文都公布出來,就是想讓大家看清楚真相。
可這就是信息時代的殘酷現實:謠言跑得比真相快。等官方澄清到位,該恐慌的已經恐慌了,該做決定的也做決定了。
說白了,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權爭奪,而是一場認知戰。誰能控制信息流,誰就能控制輿論;誰能控制輿論,誰就能影響決策。
北極大棋局,中國怎么辦
格局變了!
美國不花一分錢就拿下了北極要地,這招"借雞生蛋"玩得確實高明。相比之下,俄羅斯為了控制烏東四州,已經燒了600多億美元,到現在還在打仗。
中國的北極航線計劃受阻了。中遠集團今年經由北極航道的114艘商船,全部被要求接受美國海運局的"安全核查"。預計年延誤成本要增加1.8億美元。
更要命的是,中國在格陵蘭的投資項目被叫停。耗資4.3億美元參股的深水港項目,現在被美國海岸警衛隊接管了。在俄羅斯薩貝塔港的貨物周轉量也被壓縮30%。
中國北極科考船今年申請靠泊許可遭拒的次數,同比增加了400%。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在北極的科研和商業活動,都要看美國人的臉色了。
這就是新型地緣博弈的厲害之處。不動刀不動槍,就能通過協議和法律條文,實現對關鍵區域的控制。美國這次的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軟兼并"。
格陵蘭議員卡爾森的話說得很到位:"丹麥為了保住風力發電機的訂單,把我們變成了美國的軍事前哨。"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該怎么應對這個新局面?
一方面,北極航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全球變暖,這條航線未來很可能取代馬六甲海峽,成為連接亞歐的新通道。失去在北極的話語權,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另一方面,直接對抗顯然不現實。美國現在在格陵蘭的軍事存在已成既定事實,中國不可能像俄羅斯那樣用武力改變現狀。
更現實的選擇可能是多元化布局。既然格陵蘭這條路走不通了,那就開發其他北極航線。俄羅斯的北方航道、挪威的東北航道,都可以成為備選方案。
技術創新也是關鍵。如果中國能在破冰船技術、極地導航、低溫作業等方面取得突破,就能在北極博弈中占據主動。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適應新的游戲規則。傳統的"尊重主權完整"原則,在新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面臨挑戰。如何在維護國際法的同時,保護自身核心利益,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新課題。
格陵蘭這塊試驗田告訴我們:未來的大國競爭,不再是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是法律、經濟、輿論、技術的綜合較量。誰能在這個多維度的競爭中占得先機,誰就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結語
格陵蘭并沒有真正"易主",但北極的權力格局確實在重新洗牌。美國通過一紙協議,獲得了比購買更穩固的控制權;歐洲雖然憤怒,但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戰略要地落入他人之手。
這場看似平靜的"防務合作",實際上是大國博弈新時代的縮影。不是靠坦克和導彈,而是靠協議和法條來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戰、認知戰、法律戰同樣重要。
面對這個新現實,中國需要的不是憤怒,而是智慧。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保護自身利益,如何在新的游戲規則下尋找突破口,這些都值得深思。
你覺得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北極格局的這次巨變?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