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4票贊成,11票反對,一份“防務合作協議”就這么高票通過了。
這份協議看著挺普通,名字里帶“防御性”三個字。
可掰開了揉碎了看,這和直接繳槍投降也沒什么區別。
作者-山
這票投得真夠"爽快"
94票贊成,11票反對。你說這個比例,是不是爽快得有點過分?
丹麥議會這一票,表面上通過的是"美丹防務合作協議",聽起來挺正經。可你要是扒開了看,這哪里是什么防務合作,簡直就是把格陵蘭的鑰匙直接遞給了美國人。
根據協議內容,美軍不但能在格陵蘭島自由進出、隨意擴大駐軍規模,最離譜的是,美國大兵在島上犯了事兒,丹麥法院都管不著,得回美國按軍法處理。
這事兒一傳開,歐洲政壇就炸鍋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個跳出來,火氣那叫一個大,直接炮轟這是"解構歐洲邊界"。你想想,連一向比較溫和的法國人都這么急眼,可見這事兒有多刺激。
聯合國極地事務的最新數據顯示,光是這兩周,全球媒體關于格陵蘭的報道熱度就沖到了前五名。社交媒體上更夸張,相關討論量突破了1.2億條。少數幾個投票數字,硬生生撬動了整個地緣格局的巨震。
有意思的是,美國國防部緊接著就來了個"順水推舟",直接把格陵蘭的軍事指揮權從北約歐洲司令部劃給了美軍北方司令部。這一招夠絕的,等于明擺著告訴歐洲:這地方現在歸我們管了。當然了,丹麥政府也給自己留了個后門,協議里寫著,要是美國敢動格陵蘭主權的心思,丹麥可以單方面撕毀協議。
可話說回來,等美軍真的在島上扎下根了,到時候想讓人家走,哪有那么容易?這就像請神容易送神難,你懂的。
格陵蘭這塊"肥肉"誰不眼饞
說實話,格陵蘭這地方,以前大家當它是"冰箱",現在成了"提款機"。
你想啊,這塊地方的位置有多關鍵?它正好卡在北極圈的門戶,就像守著金山的看門人。誰控制了格陵蘭,就等于拿到了通往北極的VIP通行證。
尤其是現在全球變暖,北極的冰開始化了,北極航道逐漸解凍,這條路線未來很可能替代馬六甲海峽,成為國際貿易的新生命線。想想看,要是你家門口突然開了條高速公路,那得值多少錢?
更要命的是地下的寶貝。這塊看起來冷得要死的土地下面,埋著全球25%的稀土儲量,還有鐵礦、煤炭、天然氣,甚至可能有尚未探明的石油。
這啥概念?就是個移動的聚寶盆啊!怪不得美國的眼珠子都快黏在格陵蘭地圖上了。
早在幾年前,美國就打過這塊地的主意。特朗普當時直接喊話要"買下格陵蘭",被丹麥和格陵蘭方面當場回懟:"格陵蘭不是賣品。"
結果呢?現在雖然沒花錢買,但通過軍事協議,該拿到的控制權一樣不少,還省了一大筆錢。這算盤打得,真是精明到家了。
美軍自冷戰時期就在島上有個圖勒空軍基地,算是老住戶了。但這次不一樣,規模要大得多,權限也更廣。按照新協議,美軍不僅可以隨意擴建基地,還能部署各種武器系統。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軍事合作了,而是更高明的地緣政治滲透。
俄羅斯那邊也看得明白,7月22日的軍演,俄軍刻意避開了格陵蘭500海里范圍,這算是默認了新的軍事平衡。連戰斗民族都這么識相,你說這事兒的分量有多重?
中美俄的"地盤"爭奪戰
現在的世界格局,就像三個大佬在玩"大富翁"游戲,俄國玩硬的,美國耍心眼,咱們講道理。
先說俄羅斯這邊。普京的路子比較直接,靠武力強占烏東四州,雖然花了超過600億美元,國際上罵聲一片,但地盤確實到手了,而且還在向基輔方向擴展。這就是典型的"硬吃硬拿",簡單粗暴但有效。
美國的手段就精細多了。表面上是"防務合作",實際上是"溫水煮青蛙"。格陵蘭這筆買賣,美國的成本只有73億美元的基地升級費,通過預售礦產開發權已經回收了35億。這賬算下來,比俄羅斯那邊劃算多了,而且還避開了國際法的麻煩。美國務院把這招叫做"軍事資源共享",聽起來多文明。
中國這邊就比較憋屈了。咱們一直堅持"尊重主權完整原則",結果在這場"地盤爭奪戰"中反而成了最吃虧的。那個耗資4.3億美元參股的格陵蘭深水港項目,說停就停了,港口改造工程直接被美國海岸警衛隊接管。
更氣人的是,中遠集團的114艘商船走北極航線,現在都得接受美國的"安全核查",預計每年要多花1.8億美元的延誤成本。中國在俄羅斯薩貝塔港的貨物周轉量被強制壓縮了30%,新的投資申請也被凍結。就連我們的北極科考船申請靠泊許可被拒的次數,同比增加了400%。
這下好了,北極這盤棋被徹底攪亂了。美國用協議拿地盤,俄國用武力搶地盤,中國守規矩卻處處碰壁。全球主要政治學者現在都有個共識:新的全球領土秩序正在形成,傳統的主權概念在北極地區已經被徹底顛覆了。
冰島、挪威這些北歐國家看形勢不對,也開始"集體倒向美國"。冰島總理已經接受了美國海岸警衛隊的駐軍提議,挪威把五處美軍雷達基地的租期延長到了2050年。連加拿大外交部長都公開承認:"傳統主權概念正在北極地區重構。"這話說得夠直白的。
歐洲的"嘴炮"式抗議
喊得響亮,拳頭不硬,這就是歐洲現在的真實寫照。
馬克龍6月15日親自跑到格陵蘭,成了近十年來首位踏足該島的歐盟國家元首。這趟行程可不是去旅游的,而是去"占位"的。法國宣布要在格陵蘭投資數億歐元建設極地氣候監測站,名義上是科研合作,實際上是告訴美國:這地方歐洲也有份。
法國還向聯合國遞交了正式通報,強調任何涉及格陵蘭主權變化的協議都必須經過全民授權。歐盟委員會也跟著起哄,提出要建立"格陵蘭安全框架機制",試圖用多邊機制牽制美國的單邊行動。德國、荷蘭、北歐國家也都通過外交渠道與丹麥"密集協調"。
可是呢?這些動作看起來熱鬧,實際效果卻很有限。為啥?因為現在的歐洲根本沒膽子跟美國對著干。經濟上要依靠美國市場,能源上要靠美國頁巖氣,軍事上還得仰仗美國的核保護傘。就算再憤怒,也只能嘴上抗議抗議,拿不出什么實質性的制約手段。
格陵蘭老百姓的反應倒是挺激烈。在首府努克和多個城市都爆發了抗議活動,居民們舉著"我們不是殖民地"、"自治不是商品"的標語,在街頭高喊。網絡調查顯示,超過72%的島民反對"第三國控制計劃",但支持"獨立"的比例卻降到了41%。這說明啥?老百姓雖然不滿,但面對外部壓力,反而更傾向于"暫時維持現狀"。
更有意思的是網絡上的信息戰。丹麥議會投票當天,社交平臺上突然出現大量"格陵蘭主權轉讓美國"的爆款標題,各種截圖和"內幕爆料"滿天飛,搞得市場和投資人一度恐慌。丹麥首相和格陵蘭自治政府不得不緊急澄清,歐盟委員會還聯合各大平臺下架虛假內容。
這就是新型地緣政治戰的特點:不打仗,不搶地,而是靠輿論和議程設置制造模糊地帶。制造"主權變動"的幻覺,就能逼迫相關國家提前亮牌,甚至引發投資撤離和政治不穩定。在這方面,美國玩得確實比歐洲溜多了。
結語
北極這塊地方,以前大家當它是"冰箱",現在成了"提款機"。格陵蘭的這場風波,表面上是軍事協議,實際上是整個北極地緣格局的重新洗牌。
美國用一紙協議就拿到了比購買更穩固的控制權,俄國用武力硬搶地盤,歐洲只能在一旁干著急。最諷刺的是,號稱要維護國際秩序的西方,現在自己內部都開始"分贓不均"了。
歐洲想在北極保持話語權?怕是得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了。當美軍在格陵蘭扎下根,當北極航道被重新劃分勢力范圍,歐洲恐怕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塊原本屬于自己的戰略要地,一點點"美國化"。
你覺得歐洲在北極還能折騰出什么花樣?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